第89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89章完结
诺思克利夫的典型手段之一,体现在他1916年12月对《每日邮报》编辑汤姆·克拉克的嘱咐中:“照一张劳合·乔治面带微笑的照片,并在下面加上标题‘即刻行动’;再挑选一张阿斯奎思最糟糕的照片,下面标注‘再等等看’。+三+叶_屋\ ^蕪~错_内+容*”在战争末期(特别是在让他自尊心膨胀的美国之行之后),诺思克利夫变得妄尊自大。“告诉长官,”
他于1917年秋对黑格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劳合·乔治胆敢做出任何违抗他旨意的事情,我立刻将他请出办公室。”1918年10月3日,他又对里德尔说:“我不打算动用我的报纸或通过我个人的影响力为一个新政府说话……除非有书面通知,并且我自觉认可该政府的人员构成。”
此外,在媒介相对“独裁”的影响下,政府经常被敦促采取更具有侵略性的战争行为。尽管在菲舍尔的曝光下,德国关于战争目的的讨论已经尽人皆知,但在英国以及其他参战国家中,类似的事情都在上演。在英国记者们所讨论和建议的战争目标中,最极端的甚至扬言要让德意志帝国分崩离析。比起他们的德国同事,其他要求——如消灭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似乎并没有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这些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成功。`r¨c!y·x`s\.?c/o?m?
昂扬与低沉的措辞
在很短的时间里,各种宣传内容就让读者流连忘返。在所有的交战国中,涌现了一大批被保罗·富塞尔称为“昂扬的措辞”的内容:一位普通朋友变成了“亲爱的战友”,一匹马变成了“战马”,对手也被雅称为“仇敌”。在《柏林暴行》(The Barbarism of Berlin)一书中,G·K·切斯特顿声称英国“在为信任和誓言而战……为了荣耀和回忆而战”。诗歌因成为抒发此种情感的有效工具而被人青睐。“面对敢于直面死亡的男子汉,死亡本身也败下阵来,”亨利·纽博尔特爵士在他的诗歌中如是吟咏道。“如果自由沉沦,谁将再起?”吉卜林在其《为了所有与所是》中痛心疾首地发问;“若英格兰存在,谁将灭亡?”这里面并没有关于战争的描写,即使是多么平淡无奇的事情也没有,但这种风格总能让他成功。就连在创作一部战争电影时,纽博尔特也仍然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哦,鲜活的照片上却是死去的人;哦,悠扬的歌声却没有任何声音……”)。*如\蚊?王. `吾\错/内_容\另一位守旧派诗人阿尔弗雷德·诺伊斯对那些格拉斯哥的军工厂女工做了如下描述:她们在“一窝闪亮的炮弹面前”,“恣意地宣泄着母性……这些炮弹正是为了保护她们亲爱的儿子们的血肉之躯而生产的”。吉尔伯特·默里试图为这些没头没脑的文字进行辩护:
那些浪漫而离奇的语言现在都变成了日常生活用语……“与其羞耻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这句老话,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非常适合现阶段情势的话语,如今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普遍真理。
对英国的宣传来说,比利时的中立问题是一张制胜王牌,但出牌人却将其使用得并不尽如人意。正如那些“文人学者们”指出的,英国之所以参战,是要“维护文明民族之间的公平正义的法令,并为小国家的权力进行辩护”。牛津的《红书》将遵守法度的英国与践踏规则的德国进行了对比。吉尔伯特·默里在其《战争为何永远是正确的?》一书中指出,“庄重的条约”成为决定战争的关键。哈罗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