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88章完结

第8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88章完结

英国的作家往往能够在出现问题时更为快速地行动起来。?比¨奇\中,蚊?王! /庚′歆*罪+全!众所周知,1914年9月18日,《泰晤士报》公开了由52名“文学界名人”签署的反战争宣言,这是9月2日在惠灵顿楼由马斯特曼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的成果。但这些签字人并不是被鼓舞再三才做此决定的,大多数人早就对此事摩拳擦掌了。这些前来惠灵顿楼和签署了《泰晤士报》作家声明的人包括G·K·切斯特顿、阿瑟·柯南·道尔、约翰·梅斯菲尔德、拉迪亚德·吉卜林,以及《潘趣》编辑欧文·西曼——一位爱国名人。同样用文字表明自己心声的还有H·G·韦尔斯(这位预言家关于战争的预言灵验了)以及托马斯·哈代。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说家阿诺德·本涅特、约翰·高尔斯华绥,古典学者吉尔伯特·默里以及历史学家G·M·特里维廉等名人都签名反对战争宣言,他们中无一人对战争的爆发持支持态度。?求-书¨帮~ \冕.肺+粤~渎`

牛津历史系学者的自我动员行动是一个尤其让人震惊的案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或许是校史中前所未有的,由H·W·C·戴维斯和欧内斯特·巴克带领的5位牛津历史学家写成《我们为何而战:英国卷》(Why We Are At War:Great Britain’s Case)一书,该书又名《红书》,早在9月14日就被该校出版社出版(收到稿件后两个星期内)。不久后,牛津大学又相继编发了面向“智力工作者”的小册子。各个地方大学的历史学家们纷纷加入进来,包括来自格拉斯哥的D·J·梅德利和来自曼彻斯特的拉姆齐·缪尔。各大城市相继开展讲座活动,对“大多数工人可能持有的观念(如果德国获胜,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比现在差到哪儿去)”进行反驳和修正。其他院系的教授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除了签署学者宣言,吉尔伯特·默里写了《战争为何永远是正确的?》(How Can War Ever Be Right?)以及《爱德华·格雷爵士的外交政策,1906~1915》(Foreign Policy of Sir Edward Grey 1906~1915)两部作品,并于1915年出版,这些作品都为战争进行略带歉意的阐释;但拉姆齐·麦克唐纳中肯地将其评价为“粉饰和跟风的上乘之作”。_天-禧′小_说?蛧· ′埂,新`最′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作家很少有人接受了其战时作品的稿费:尽管他们的著作经纪人已经有所提醒,高尔斯华绥和韦尔斯还是坚持无偿地撰写多篇文章。直到战争尾期,诸如阿诺德·本涅特那样笔耕不辍的作家才被吸纳为比弗布鲁克情报部门的政府官员。类似的事在法国也曾经发生过。

诗人也同样进行了自我动员。根据《泰晤士报》的统计,1914年8月的某一天共收到约100首诗歌,绝大部分都是关于爱国和浪漫主义题材。根据一项统计,在德国,当月平均每天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少于5万首。英国的战争诗歌参考书目(大多数都是爱国诗歌)可以列出3000册之多;据保守估计,德国相应的书目也能达到350本——或者说,德国的“思想家”的数量远远超过“诗人”。实际上,政府十分鼓励许多蹩脚诗人进行创作:如记者恩斯特·利绍尔,因《仇恨的赞美诗》(Hymn of Hate)获颁铁十字勋章。但这首诗是他自发创作的。剧作家也同样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为电影院潦草写作爱国剧本。

对社会的每个阶层来说,战争宣传不需要政府来进行,它自身已经无处不在了。学者、记者、业余诗人以及普通人都在主动地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商业贸易中。没有什么比儿童玩具和漫画更能体现这一点了&m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