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79章完结

第7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79章完结

人们为何而战?绝大多数情况下当然不是为了践行1839年的条约中保卫比利时中立立场的规定(更不是因为萨拉热窝行刺事件而保护塞尔维亚免遭奥地利的报复)。-第¢一,墈*书¢枉+ ¢蕞`歆?璋.结+埂+新?筷+实际上,许多战士在有影响力的回忆录中提到过比利时问题。格雷夫斯回忆自己曾经“被德国人随意践踏比利时中立立场的行为激怒了”;萨松读报的时候,曾看到“德国士兵折磨比利时婴儿”的消息。威廉·利弗爵士向一位流亡国外的比利时政府官员保证,新军的“所有士兵”都“满怀一腔激情开赴前线,要对德军在比利时犯下的种种罪行复仇”。然而,这种情绪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商榷,特别是在“普通士兵”中间。赫伯特·里德的经典作品《普通士兵的家书》(Other Ranks’Letter Home)的结尾处写道,“好吧,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小小的比利时,那么就打起精神来吧,让我来搞定小小的比利时。”当时甚至还发生了一件逸事——尽管该事可能是虚构的——在英国军队登船横渡海峡时,他们放声唱着“我们要去痛扁比利时”。.白\马_书-院_ !首+发*

另外一个稍显含糊的原因是“对国家的热爱”,这通常被认为是志愿者的典型动机。人们认为,充满爱国情感的“1914精神”是多年来国民教化的产物——遍布中学、大学、民族主义联盟和欧洲国家的军队中间。《西线无战事》中的大恶棍是一位教师,这也不无道理。人民群众——至少中产阶级民众——长期受到爱国音乐、爱国诗歌、爱国艺术、爱国遗址,当然,还有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熏陶。就连那些最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化风气都在助长战争狂热的气焰,它将战争描述成精神革命的力量。当我们稍微关注英国公立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战争语言,这种论点就显得极具说服力。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亨利·纽博尔特爵士的《生命的火炬》(Torch of Life,1898)经常被拿来引用:在那遥远荒凉的沙场上,“学生们的叫喊声回荡在队列中:‘加油!加油!打败他们!’”因此,英国公立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明确的战争教育:“事关忠诚、荣耀、骑士精神、基督精神、爱国精神、体育精神和领袖精神。¢d·a¨n_g′y`u′e`d?u`._c¢o¢m′”伊顿、温彻斯特、哈罗、什鲁斯伯里这些名校在1914~1915年变成了通向堑壕的大门(就像时至今日,它们被誉为为蹲监狱做准备的理想地方一般)。1909~1915年,539名温彻斯特公学男毕业生中有8人志愿入伍。《伊顿公学记事》(Eton Chronicle)中详细记载,“他们正是在那里获得了能够让他们承受人们正在经历的那种严酷考验的意志。”德国的中学教育也是如出一辙,在那里,学生们对体育课充满热爱;而比起八人划船,德国的大学更推崇的是决斗组织,其尚武的文化很显然已经超过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作为必修课的一部分,法国的学校也在孜孜不倦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年轻的法国男孩与其他欧洲青年一样尚武好斗。

毫无疑问,1914~1915年的主动请缨者的爱国狂热,与他们受到的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肯尼思·克肖将1915年6月参加戈登高地作战的经历描述为,“这无疑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最终被选中,要为国奉献,这是我这一辈子所有的、唯一的野心和追求。”但让人吃惊的是,这种爱国情愫是如此虚无缥缈和模糊不清: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作战究竟与“为英国而战”有什么关系?对许多公立学校的志愿兵来说,他们受教育的作用就是不让他们追问战争的原因。约翰·弗伦奇爵士理想中的新一代军官——“习惯打猎、马球和户外运动的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