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9章完结
内侍指皇帝的侍从,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等不同名号。¨6?邀*墈?书\惘′ +已.发^布-嶵′薪¢璋!結/这些名号也用作加官,在本官上加了这些官号,就可以进入内廷侍从皇帝了。侍中要侍候皇帝的起居,包括皇帝的日用品,例如“执虎子”,“虎子”是皇帝的尿壶。汉武帝曾让名儒孔安国做侍中,由于他是著名的学者,就没让他“执虎子”,而是让他掌“御唾壶”,即皇帝的痰盂。当时“朝廷荣之”——官僚们艳羡不已。
内侍的来源除了士人跟宠臣之外,就是权贵子弟了,他们往往“襁褓受宠位”,年纪轻轻的就做内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霍去病,年方十八就做了侍中,由此青云直上。西汉以名门著称的有金氏、张氏。金氏的发迹始于金日蝉,他深受武帝宠信,其子金赏、金建八九岁就做了侍中,与汉昭帝同起同卧、朝夕相伴。史称金氏“七世内侍,何其盛也!”至于张氏,张汤在汉武帝时官至三公,此后张家子弟世世为任子郎、侍中、散骑,其显赫一直维持到东汉初的张纯做大司空。*E¨Z/晓′税¨罔′ ?已_发/布~嶵+歆_蟑¨洁¢西晋诗人左思有句:“金、张藉旧业,七叶理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汉貂”指的是侍中帽子上所饰貂尾。此外皇太子也有侍从,如中庶子、庶子、先马、舍人等,任其职者“或名儒、或国亲”,既选拔学者好辅导太子,也选拔权贵子弟,陪着太子游处。太子一旦当了皇帝,其侍从当然要弹冠相庆了。内侍升迁,往往比任子郎更为优越。
三、察举与四科
在皇帝与军功新贵和文法吏共治天下之时,任子、内侍和吏道选官,大致就足够了。达官显贵的子弟可以由任子入仕,文法吏则由吏道级级升迁。而随另一种政治势力——儒生士人展露头角,察举制又发展起来了。 什么是察举呢?简单说就是朝廷设立科目,规定条件和标准,指定官员向朝廷举荐合格者。当然不能说举荐就是面向士人的;但汉代察举的发展,跟士人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察举是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期间萌生的。汉文帝曾两次下诏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是为特科之始。!萝~拉?暁·税- `勉!沸\岳+独.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岁科之始。从科目看,贤良、方正、孝廉以德行立科,显示了“以德取人”的明确意图。而这正符合儒家德治主张和君子治国观念。汉代察举重德行、选官取孝子,“以德取人”构成了其鲜明特色。进而在先秦儒家著作中,已有“进贤”、“贡士”思想了。董仲舒曾建议汉武帝行察举,是这么说的:“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质言之,察举相当于“贡士”,被视为一种“礼贤”之举,是在士人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察举的“举贤”意图和“贡士”,体现了对儒生士人的尊重,从其效果看,也是使儒生士人得以源源入仕,由此改变了文吏充斥要津之局。劳斡先生曾说,首创孝廉科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可纪念的一年”。察举制不仅推动了汉代儒学的繁荣,而且构成了科举的前身,唐宋科举制就是由察举演化而来的。
不定期下诏察举某科人才的,称“特科”;每年定期察举的,称“岁科”。不定期的特科可分两种:一种是“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等,这种察举要经过皇帝策问,然后分等授官。类似者还有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等。还有一类特科不经策问,是选拔特种人才的,例如明经、明法、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 至于岁科,最重要者有二:一种是孝廉,被举者进入郎署,担任郎官承担宿卫。西汉郡国每年举孝廉二人,东汉和帝改为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