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28章完结

第2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8章完结

一、吏道与功能

在秦与汉初,文法吏曾是帝国行政的主要承担者。′精~武_暁?税-惘? -唔¨错+内′容!与此配套,形成了相关的培训和录用制度,及相关法规。今存片断的《置吏律》、《史律》、《尉律》等,都载有吏员任用的条文。秦朝官署中能看到一种“史子”,他们在“学室”中学习,是一种学徒吏。在汉代,这种学徒吏也叫“学童”或“学事”。跟公务员考试相类,汉制,郡守与中央的太史考试学童,所试内容包括八体书法,以及背诵文字学的课本若干千字。考试及格者,便可任命为“令史”之类吏职。官员经考核,若能用通行的隶书写公文,其档案上就记作“史”;若这位官员不怎么会写公文,就记作“不史”。王充叙述所见:世人热衷于学习“史书”(指吏员的书写),研读法律,写作公文,练习对向跪拜一类的官场礼节,在家把这些东西弄烂熟了,做吏后自然轻车熟路。

一些家族父子相承学习为吏之道,官府经常从这些家族中选吏。由平民而为吏,还有“推择”的办法,即乡里推举而长官选择,当然是长官说了算。韩信因为“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可见择吏还有财产和品行的标准。¨衫.八+墈.书?王\ +埂·鑫/嶵-哙·汉代的长官有辟召之权,自行聘用自己的掾属。在郡县的丞、尉由中央任命,至于百石左右的掾属,就归郡守、县令自行辟召了。中央的官署,也与此相类。

由小吏而迁大吏的仕途,学者称为“吏道”。走上这条道的首先得有文法技能,再向上升就靠“功能”了,功绩和能力是迁官的基本条件。汉武帝任用了不少以“能”著称的文法酷吏:赵禹,“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张汤,“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义纵,“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还有个选官科目叫“治剧”。容易治理的县称“平”,难治的县称“剧”,能治这种县的人才就是“治剧”。这科目专门用来选拔能干的吏员。

汉代画像石中的考绩场景

“功”是勤务和功绩的统称。在尹湾汉墓出土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这是西汉后期的情况,可见当时选官,“功”的分量是很重的。′幻!想,姬· *埂′辛`最\筷-汉代史籍中,大量充斥着“功次补天水司马”、“功次补大鸿肪文学”、“功次迁河南都尉”、“积功劳稍稍迁至尉右监”、“积劳迁为御史”一类记载,汉人对之也有“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评述。累积的功劳都记载在“伐阅”即功劳簿上。有这么记的:“中劳三岁一月”,“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功一劳一,中除十五日”;还有以“算”为单位来计算的,“得若干算”等于加分,“负若干算”等于扣分。

秦汉的官吏任用迁转,跟考课的关系非常密切。郡国地方官到年底就要“上计”,派“计吏”携带“计簿”上赴中央,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事宜,接受考课。皇帝经常亲自“受计”,丞相则具体负责定殿最,御史大夫审查虚实。由某某郡守“治平为天下第一”、“盗贼课常为三辅最”之类记载,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