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12章完结
引人注目还有外戚辅政,这是汉家的政治特色。′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其时去古未远,“家天下”色彩仍很浓厚。汉初的外戚,是被看成宗室的。此后太后对宫廷和朝廷,也经常拥有重大影响力。吕后势力覆灭后,大臣们选择新君,齐王、淮南王都以“外家恶”、“母家恶”而不得选,代王刘恒则以“太后家薄氏谨良”而得立。文帝即位,“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皇族成员有可能问鼎帝位、取“今上”而代之,难免为皇帝所猜忌;西汉前期曾有的藩国作乱和“削藩”之事,压制宗王便成汉廷的传统国策。然而皇帝顾此失彼,引用外戚来强化皇权,却为外戚擅权开了方便之门。西汉后期后族王氏坐大,结果招致王莽篡汉。外戚的辅政权力,往往也是通过当辅政将军的形式实现的。
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又向三公制过渡。从汉成帝到汉哀帝间,丞相制被罢废,代之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制。改制的理由,据说是宰相一人难以独任三公之事,但其结果却是削弱了相权。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独尊地位,被三人的平起平坐所取代。改行三公之制的时候,君主未必有削弱相权的明确意图,但专制之下不利于君权的变动很难推行,相反方向的变动却总是如水之趋下,在下意识中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东汉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从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看,三公仍是宰相;同时尚书台继续扶摇直上,以致时人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的评论。_求?书.帮¢ *埂¢新?嶵\全`尚书台长官尚书令的秩级虽然只有千石,可三公的选举考课官吏之权,刑狱诛赏之权,弹劾大臣之权,却被其分割了。光武帝定制,朝会之时,尚书令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官可以专席而坐,京师号日“三独坐”。东汉以太尉,更多的是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位为“上公”,在三公、大将军之上,往往是元老名臣,权望皆重。
这时的中枢权力格局,比秦与汉初又复杂多了。外戚居将军而辅政专权,在东汉仍是突出现象。东汉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皇太后“委事父兄”。汉和帝以后的皇帝往往幼年即位,母后临朝时为一己权势计,就引用父兄掌权。窦、邓、阎、梁、何诸家外戚,都是如此。邓氏贵宠,封侯者达29人,三公1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牧守48人。梁氏掌权时,其家族所出列侯、后妃、大将军及卿、将、尹、校成群接踵;大将军梁冀气焰熏天,“入朝不趋,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宣布天下,为万世法”。这刘家的天下实际是梁家来消受了。外戚的煊赫反而威胁到了皇帝个人权势,皇帝便求助于宦官。~精?武,小¨税+网. \已·发¨布\最?芯~蟑/結¨
宦官这号人在周朝就有了。秦朝有宦官赵高,曾为二世胡亥师,干政;汉武帝以宦者主中书,到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之职弄权。东汉中期始,深宫中的皇帝开始借宦官以抗外戚: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除窦氏,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密谋废邓氏,汉桓帝与唐衡等密谋废梁氏,如出一辙。这样,宦官们得以封侯擅政,并在桓、灵时达到鼎盛,“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其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贪污纳贿,无恶不作。汉家的天下,又成皇帝和宦官共有之天下了。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还是看成皇权的旁落为好。因为,宦官、外戚终归要依附于皇权而存在,是由皇帝专制滋生出来的。东晋南朝皇权衰落,外戚和宦官便同时消沉下去了,因为低落的皇权滋生不出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宦官和外戚也有不同。外戚专政,较多反映了早期政治的“家天下”特性,在帝制后期就越来越淡化了;而宦官专权则纯粹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所以在后世往往而有之,甚至变本加厉,例如唐、例如明。
秦汉的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丞相,到西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