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12章完结

第12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12章完结

末一分为三、变成三公,进而又有大将军辅政分其权,太傅录尚书事夺其势,宦官擅权于内。其间的制度变迁和权力结构变化,就是皇权、相权以及文官、士人、军人、外戚、宦官等等势力,在帝制早期的权势格局所交错推动的。

二、行政组织的进化

在秦与西汉前期,中央行政架构以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为主体。汉初丞相府设有长史2人,其下吏员有东、西曹之分。东曹9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6人在府内办事。御史大夫是丞相之副,与相府合称“二府”或“两府”。此官又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为监察之官。御史最初是掌管文书法令的,所以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才达于丞相。御史45人,有30人归御史大夫直辖,另有15人御史中丞统领,居宫禁之中(殿中兰台),又称“中执法”。西汉后期御史大夫改大司空,成了三公之一,主水土,不再是监察之职了,遂另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主。

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归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即管理皇亲国戚的宗正,掌管“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徼循京师”的中尉。以上十卿的官秩都是中二千石,虽号称“九卿”,其实不止九位。列卿的结构,看上去不乏原始色彩。钱穆先生指出他们“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此时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太仆是给皇帝管车马的,宗正是管皇族的,少府是宫廷的总管;又如郎中令、卫尉、中尉等都是卫戍之官,其实也有君主私属性质,等于是给皇室看家护院的;然而当时它们都在朝廷大臣之列,跟后世不大一样的。还可以指出,历史初期官职分工尚不严格一点,还体现在派列卿外出打仗一类现象之上。 然而秦汉政府毕竟已具规模了。二千石诸卿之下设有诸署令长,称令则官秩千石、六百石,称长则四百石。奉常的属官有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史令、太卜令、太医令;治粟内史的属官有太仓令、均输令、平准令、都内令、籍田令,及斡官长、铁市长。这种分工分层的科层结构,分工明确而层次清晰。Bureaucracy一语一般译为“官僚制”,但有时也译为“科层制”。因为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分科”与“分层”。 汉武帝时丞相府中又置司直,掌“举不法”。丞相府的吏员增加到了362人,下有东曹、西曹、奏曹、集曹、议曹、侍曹等。这些曹名,是以方位(东、西)和工作方式(奏、集、议、侍等)命名的,但未能清晰显示职务的性质。东汉的三公府就不一样了。太尉、司徒与司空,一掌军政,一掌民政,一掌土木工程。太尉府设有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12曹,以职掌命名的曹名明显增多。司徒和司空府也各有十几曹。三公及其诸曹的分科,比昔日相府诸曹的分科有所进步;列卿体制未能充分摆脱君主家臣的色彩,公府诸曹的设置则合理多了,至少没把给长官驾车的人也算成一曹。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