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11章完结
当然,秦汉政制只是初创,在其四百多年中,这个体制依然经历着调适、变迁,甚至动荡摇摆。.白?马¢书+院¨ ^哽^芯!嶵\快-若把商鞅变法看成是一个起点的话,那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是又一个创制的高峰。入汉之后的变迁积累,在汉武帝又形成一个高峰。汉武帝曾说“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这是又一个“变更制度”的时期。据报道,2004年1月,长沙走马楼发现1万余枚汉武帝时的简牍,包含着大量行政司法文书;期待简牍的公布和研讨能够提供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更多细节。两汉间发生了王莽改制,然而这并非制度的“自然”进化。东汉二百年间制度大致在平稳运行,只有局部的调整;到了汉末,其变迁节奏陡然加快了。
一、决策权力与执政资格
在帝制时代,政权与皇权经常是同义词,从理论上说,重大决策只能由皇帝定夺。然而皇帝又不可能以一人之心智决天下万机,所以有集思广益之功的“朝议”,被用作一种重要的决策方式。简单说,“朝议”就是先民主后集中,臣工献策而皇帝拍板儿。,叁~叶\屋+ ~唔+错*内,容′朝议资格和范围,可以反映出君臣间的权势分配,及各官署、各政治势力间的权势分配。汉代朝议的参与者,一般有丞相、诸卿、将军、列侯及大夫、博士、议郎等。丞相、诸卿分别是行政首长和各有专职的大臣,他们参与朝议理所当然。将军议政,可视作早期国家文武不分的政治残余;列侯议政,则显示了分封制与贵族制的历史影响——爵号是一种富有传统意味的身份标志。给大夫、博士、议郎以议政资格,则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儒生提供了发言的管道。与后代高官皆出自科举士大夫的情况相比,这种管道多少有点“另类”色彩,就是说,是把儒生士人当成一种有异于行政官吏的特殊人物来对待的。
秦汉建立了宰相制度。“相”这个官称的本意是辅助。战国后期“相”逐渐变成了百官之长,形成丞相制度,尊之则称“相邦”,汉代为避刘邦之讳,又改称“相国”了。“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候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执政首脑之称,哪些官职可以看成宰相,是因时而异的。/t^a+y′u¢e/d_u·.·c/o-m-按祝总斌先生的意见,同时拥有议政权及监督百官执行权者,就是宰相。
西汉前期,丞相位望甚隆,经常对皇帝直言不讳,甚至言所不当言。其原因有二。一是这时还处于历史前期,大臣们还保留着隆重的元老身份:二是汉初丞相来自功臣,他们是刘邦的助手、开国元勋。所以这时候君、相关系很不定型。曹参做丞相时奉行“清静无为”方针,无所事事,惠帝表示了不满;而曹参不改初衷,直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意思是你皇帝一边看着就成了,就让我照着老规矩办吧。汉武帝初年,丞相田蚡甚为骄横,荐人做官起家就是二千石,以致汉武帝去质问他:你任命官儿还有完没完?我还想任命几位官员呢。但汉武帝时帝国走向全盛了,其统治长达53年,几乎占了西汉历史的四分之一: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自不会容忍强有力的宰相。汉武帝以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此人在朝无所援接,只能唯唯诺诺。此后皇帝对丞相颐指气使,公孙弘后的六位丞相,获罪自杀的二人,下狱处死的三人。做丞相的风险也太大了,弄得公孙贺拜相时,不受印绶而顿首涕泣,视为畏途。
皇帝是帝国主权的代表,而宰相是官僚行政的代表,二者互相依存,但也可能发生矛盾。相权之所以能构成一“权”,是因为官僚机器是有其自身运作规则和行政自主性的;皇帝不该为所欲为,破坏那些规则,不应自拆台脚。这就是“相权”的根据。好比你已雇了司机开车,就不好动不动就抢方向盘。汉初的相权比后世大多了,还没像后世那样被分割和弱化;但汉武帝的压制,已使之初步纳入“正轨”了。皇帝绝不允许相权大到分割皇权的程度,作威作福、予取予夺的只能是皇帝自己。丞相权力趋于低落的同时,中枢体制也开始变化、开始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