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29章完结
:“太祖实录图”与皇太极对满洲意识的建构
明代官员宦迹图与战勋图的流行除了不限官员圈外,也跨越中国边境。随着万历出兵帮助李朝抵抗丰臣秀吉(1537~1598),个人勋迹图绘的盛行不仅延烧到参与的明代官员,例如目前藏处不明的《征倭纪功图》即是纪念明朝水军都督陈璘的事迹,[1]也促发了朝鲜官员制作相关的图像,影响了李朝的战勋图。例如吴熙常(1763~1833)所记刻画郑文孚(1565~1624)于双浦战胜日军的《临溟破倭图》,是“麾下姜文佑目见其鏖战之状,写为此图……公孙某摹写一本,藏为子孙示,属跋于某”,[2]制作和流传脉络都与明代官员战勋图相近。而安邦俊(1573~1654)为殉节而死的赵宪(1544~1592)编辑《抗义新编》,包括“躬耕养亲图、礼宾师奴图、持斧伏阙图、徒步过岭图、请斩倭使图、清州破贼图、锦山死节图、七百义冢图”,[3]也与明代官员宦迹图类似,是依时序描绘事迹。这些李朝官员勋迹图的制作很可能是因为壬辰倭乱引发相关战勋图的制作与题写,而将晚明官员宦迹图与战勋图流传至李朝。为《抗义新编》书序的李廷龟(1564~1632),[4]就记有“吴游击宗道送帖于汉阴李相国,并送锦绢为两轴,求得东韩诸文士题咏……一则以游击东征凯旋,图画其事,题曰请缨奏凯二首”,[5]可见明人请朝鲜士人为其战勋图题咏的例子。虽然这些案例都与壬辰倭乱有关,但个人战勋图的影响可能延续至之后。作于17世纪后半期的《北关遗迹图帖》描画了朝鲜历代从吴延宠(1055~1116)到郑文孚共八位官员的相关战争事迹,[6]虽然收入人物的时代范围大,但以官员战迹为中心的做法,可能也是承袭晚明以来的风潮。
如果晚明这股描绘官员勋迹的流风播及邻近的李朝,就时间的同时性与地域的邻近性来看,同样与明朝接触频繁的满洲受明代宦迹图的影响应该也不令人感到意外。本章以皇太极(1592~1643)于天聪九年(1635)所完成依时序记录努尔哈赤事迹的“太祖实录图”为中心,首先还原其可能样貌以作为讨论其与晚明官员宦迹图关系的基础;进而与《太祖武皇帝实录》比较,论述“太祖实录图”与皇太极建构满洲意识之关系;最后比较“太祖实录图”与晚明官员战勋图的差异,尤其侧重“太祖实录图”战争母题的发展如何深化战图的表现,有效地呈现满洲开国的进程。[7]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