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63章完结
分省考生数、中额与中率
清代会试分省取中之后,各省的中额多寡不一,多者20多名,少者10多名,最少者仅数名。,w′u+x?i¢a+n+g′l`i-.,c¢o!m`[152]每科各省中额临时钦定,取决于两个因素:该省历来之文风高下和当科的人数多寡。前者体现为各省的“预期中额”,比较固定;后者则变动不居,如遇战乱或其他变故,人数更是颇为悬殊。晚清同、光以来,既有战争时期,又有多年和平岁月,更有最后两科借闱河南的特例,故将历科数据加以统计,可以据此观察和分析晚清会试分省中额的状况和分配原则。
从表4-8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在同、光两朝的19科会试中,各省中额并非“通常不变”,[153]而是围绕一个固定数值上下浮动。该数值接近表4-8中的“高频值”,可以称之为各省的“预期中额”。(2)预期中额之多寡,代表着文风之高下,可据此分为大、中、小省:江苏、浙江、直隶稳居前三,江西、山东、福建紧随其后,均在20以上,为大省;河南、安徽、广东、湖北、四川、湖南、陕西在14~17之间,为中省;广西、云南、贵州、山西、甘肃及八旗、奉天、台湾为小省。(3)除河南、奉天、广西外,各省中额的“最小值”普遍与其“高频值”差距颇大,说明战争或其他变故期间,某省考生人数明显少于往常,其中额据入场人数酌定,必然远低于该省的预期中额。^k¨a·n?s¢h.u·h_e,z_i_.+c·o*m·(4)各省中额的“最大值”普遍与其“高频值”相差无几,说明即使某科某省考生人数较往常多出不少,其中额增加的幅度也甚为微小。比如光绪戊戌科考生人数多达7875人,但各省中额也不过“以三科比较略有加增”。[154]
表4-8 同治、光绪两朝19科会试(1862~1904)分省中额统计
具体到癸卯、甲辰二科,大抵亦据各省的预期中额分配,而无一省超过其预期中额。癸卯科大多数省份与其预期中额持平,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省缩水1至2名,而尤以满洲、汉军八旗减额为多。至甲辰科,各省则一律缩减中额。
不过,考虑到科举改制、条约停试、借闱河南的特殊情况,癸卯、甲辰二科在中额缩水的同时,各省考生人数也有不同变化,所以分省中率,亦即各省举子考中的难易程度也与此前有所不同,表4-9即是该情形的反应。以癸卯科为例,对比此前诸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旗人名额缩水而取中率反而大升。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满洲八旗的取中率在5%上下,蒙古、汉军略高,但多在8%以内,且人数较少。^我¨的+书~城+ ′追*蕞`芯\彰′截′所以,从会试取中率看,旗人并无特权。由于《辛丑条约》的影响,京旗人员被看作北京土著,[155]五年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故参加癸卯科会试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人员均属各地驻防。所以旗籍考生人数大减,满洲八旗从约180人减至64人,蒙古八旗从约40人减至21人,汉军八旗从约80人锐减至13人。结果是,虽然满洲、蒙古、汉军的中额分别缩减至6名、3名、2名,其中率却分别飙升至9.4%、14.3%、15.4%。
(2)直隶的“反常”情形。直隶为清朝第一省,若以今度古,理应在会试中“占便宜”。然而,事实却是,虽然直隶中额排前三,约24名,但一则举人多,二则赴考路近,所以同、光年间历科考生人数牢牢占据全国首位,多则近800人,少亦达658人。故直隶此前诸科的取中率仅略高于3%,约三十人取一,可与广东并列全国倒数第一。迨癸卯科,既因直隶天津、保定等府部分士子停考,又因借闱河南较前路远,以致考生人数暴跌至468人,而中额仍为24名,所以取中率升至5.13%。山西亦有停考地方,考生人数也有所减少,故中率略有升高。
(3)东道主河南人数多而中率最低。癸卯科借闱开封贡院,所以河南举人高达438名,仅次于直隶,以致河南的取中率降至3.88%,为癸卯科各省最低。陕西、甘肃此前取中率多在8%以上,高居各省之首。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