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62章完结
有意思的是,这位江苏卷的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季烈。_狐`恋_蚊-穴/ `首′发/本来,《朱卷集成》中王季烈卷的荐卷同考官竟有二人——王会釐和萧荣爵,颇不寻常。从前文同考官分房可知,王、萧二人分居十房和十五房,恰与王振声的记载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王会釐给王季烈的二场策题写了“长荐批”:“首策以国势定教育先后,国民三项确有着落。言日本尤详。次言中国农务之弊,约举应办二事,与西法略参异同。三、四历举外交史及日、埃事,了如指掌。五逐层驳诘,使彼族无从置喙,尤为他卷所无。合观五艺,西学精通,伟词确识,不徒以满幅见长。”不过,总裁的原批却说:“首场气势磅礴,饶有思议。次熟悉中外时事,指画周详。三多中肯语,惜得卷已迟,无额可取矣。四月初二日。”亦即王季烈二场突出,很可能系由补荐而来,卷到总裁之手已迟,故一开始因额满被摈。然而,次日总裁又批:“细阅全卷,诸作气息深厚,议论崇闳,非究心时务,洞悉中外情形,不能有此杰构。¢咸`鱼/看¨书-罔? ·首+发_于学务一首最中窾要。所谓人皆孑孑,我独有余。他卷似此透澈者颇少,特录之以为识时者劝。四月初三日。”[143]说明张百熙在权衡之后,决定补中此卷,但很可能十房江苏佳卷已多,而十五房还可活动,故拨入萧荣爵的十五房。看来总裁阅卷取中的内幕和玄机还有不少可探究的空间。
四 两科贡士取中情况分析
作为举国瞩目的抡才大典,会试考生数、中额、中率及其变化是重要的面向。经过上文所述的考试运行过程,癸卯、甲辰会试分别取中306名和276名贡士。那么,与科举改制前的会试相比,此二科在考生数、中额、中率方面有何新特征?各省情形有何新变化?哪些举人更易脱颖而出?均是与借闱河南、科举改制直接相关的问题。
总考生数、中额与中率
有清一代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始,会试分省取中,中额以当科各省“入场举人数目,并上三科人数、中数”为据,临时钦定,大约二十取一。[144]此后数科会试中额均在200人上下,至雍正八年(1730)暴增至407人,为清代峰值。+b¢o+o_k′z¨u¢n¨._c+o?m~此后大体一路走低,至乾隆末期跌至百人上下。嘉庆朝会试中额明显增加,均值为232人,道光朝则略有降低。咸、同军兴,入京会试人少,中额自然走低。同治四年(1865)举行镇压太平天国后的首次会试,中额开始回升。此后随着荡平捻军等动乱,宇内渐安,且乡试中额因地方捐输而颇有增加,新举人数量上升,故同治十年(1871)会试人数高达7148人,中额也飙升至326人。自此至1905年科举停罢的30余年间,除光绪乙未科与甲辰恩科外,每科会试中额均超过300人。[145]
据表4-7可知,光绪朝十三科会试中,考生数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来自1895年乙未科(4734人)和1898年戊戌科(7875人)。前者因受甲午战争影响,大量南方举子裹足不前,入场无多,故中额亦创下光绪朝最低的266人。后者因1898年系举人大挑之年,故老举人来者甚多,既考会试,兼应大挑,所以人数最多。如山西举人就多达382人,为数科以来之最。[146]最多与最少均属特例而非常态。统计光绪朝十三科,平均入场人数约为6162人,平均中额则为314人。如果除去乙未、戊戌两科特例以及借闱改制的癸卯、甲辰二科,只统计1876~1894年的九科,则平均入场人数约为6314人,平均中额则为322人。
从中率来看,会试定制二十取一,即5%的取中率,同、光两朝历科会试中率亦在5%上下浮动。大抵考生多,中率下降,反之上升,道理甚浅。不过,最高可达6.61%,约十五取一,最低仅为4.11%,约二十四取一,差距亦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虽然中额随考生人数之多寡而升降,然中额的调整幅度一般小于考生人数的变化幅度,所以考生人数一旦超过6500,则中率必然降至5%以下,人数不及4500,中率则升至6%以上。惟光绪丙子恩科,系因光绪皇帝登基而开,又值同光中兴,海内安定,加恩多取,而考生人数亦不甚多,故中率亦升至6.12%。
王德昭曾就清代112科会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