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完结(2/2)
好书推荐: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46章完结
衔接。不过,在政务处初期的讨论中,王文韶、鹿传霖、瞿鸿禨等中枢要人意见参差,既包含理念之争,又牵扯人事问题,反映出翰林院与大学堂、科举与学堂关系的重重纠葛。既往研究显示,庚子之后对科举变革的推动,陶模、袁世凯、张之洞、端方等疆臣多为主动,而枢臣更多是“合谋”的角色。[119]此次从整饬翰林院到诏开进士馆,由于是科举改制在高层的推进,所以是枢臣(瞿鸿禨)等中央大员主动发起并积极促成的。从袁世凯、张之洞请设京师仕学院的思路和行动来看,他们似对此也乐观其成。当然,袁世凯、张之洞此时努力的主要方向却在科举减额。[120]
科举制几乎是最重要的既有制度,科举改制在储才之地的翰林院如何推进,直接反映了清廷的决心与力度,示范效应甚大,开进士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此外,政学相依,翰林院既与政治核心关系至密,又是士人观瞻所在,其改革自然深受瞩目。进士馆之设,已经涉及官员的养成和任职制度,关系到新进士的出路和仕途,因而影响亦大。
有以上原因,所以诏开进士馆上谕一经发布,即激起广泛的朝野反响。从报刊舆论方面看,至1902年底,津、沪报界在科举、学堂问题上成见已深,贬科举而扬学堂的倾向已非常明显。虽然当局此举明显在深化科举改制,归重于学堂的意味颇浓,但激进的报界舆论立意在废科举,并不以此渐进改革为满足。因而此举没有获得一年前废八股时那样的如潮好评。相反,却引来了程度不同的“差评”。趋新的报界舆论并以此为绝好“题目”,将批评进士入学演化成了废科举的宣传鼓吹。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