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44章完结
概言之,各论说对新进士入学之举的成效颇为悲观,其理据主要有以下几项。·墈-书/屋/ ?唔¨错.内`容_首先,大学堂课程繁重,而进士肄业三年,时间有限,且年岁已大,精力不济,恐无法按期正常毕业。其次,进士“半路出家”,舍旧从新,难期深造。再次,既中进士,方志得意满,不肯降心抑志,俯听教习讲授。最后,进士嗜好难免。这些问题有的后来也有人提出,在进士馆随后的筹办和运行中,多少都有所回应,可以视为舆论影响实事的例证(详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上述四项外,诸论说不看好,甚至直接反对进士入学的理由还在于,他们认为,欲收学堂教育之效而得人才,则须遵学堂教育之次第,即“须从娃娃抓起”,先注重蒙、小学堂,而后自中学而大学,循序渐进。《申报》论说就认为,欲得真才实学,自非由蒙学以至小学、中学、大学“挨次递升”不可,“童而习之,久而期之,乃始可以成就学业,乃始可以融会中西”,故应先植基于蒙学。故批评当轴“徒尽心于大学堂”,中学、小学用心不够,蒙学更漠然不顾,是不合理的。-0¨0_s?h¨u?./n?e~t.[89]《同文沪报》论说以为,人才之兴,必赖于“学堂办理之得法”,由小学、中学以至省之大学而递进于京师大学堂,“有条不紊,层次井然”,久之,人才自勃然兴起。[90]《京津时报》论说尤持此论:“教育之维新”,“必自最下一层始”,各国皆然。故主张先“陶铸无数新学之塾师”,从娃娃抓起。[91]一旦视上述学堂教育之次第为正轨,则新进士直接入大学堂肄业之举,便是“先其最后”,颠倒次序,是胡来。
但是,开进士馆的用意在使新进士对于法政、交涉等实学知其大要,并不指望短短三年,就能造就西学湛深之才。进言之,从彼时实情来看,弃科举已成人才,不思裁成而用之,一心从娃娃抓起,用人方面,确有缓不济急的问题。况且接受学堂教育的少年长大后,也未必定是国家需要的应时人才。《大公报》论说即从此处入手,反驳《京津时报》的论点。?齐′盛`暁_税_旺′ /冕-废?岳~黩/[92]值得注意的是,《同文沪报》论说虽持循序渐进之策,但也注意到“缓不济急”,然其药方则是,“于各省考选学问之优长者,使之遽入大学堂肄业,以期迅能收效,而不必其定自科目中出身也”。[93]《新闻报》论说主张“于省学堂多备高材生,使之毕省学堂之业,即入大学堂肄业”,不必果为进士而后入大学堂肄业。[94]持论与《同文沪报》相通。只是,他们津津乐道的高招,京师大学堂其实已在付诸实践,速成科仕学馆和师范馆业已筹备就绪,即将正式开馆。
总之,诸论说不看好,甚至反对新进士入学的理据,有的不无道理,有的则属臆测误解。不过,反对的理由成立与否固然要紧,明确发出反对的声音则更为关键。整体趋新的报界舆论,在科举、学堂问题上成见已深,抑科举而扬学堂的倾向已相当明显,新进士入学之举,作为科举改制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正好给报界舆论一个批评的“题目”。通过评论该“题目”以贬斥科举,而为学堂张目,达致早废科举、专办学堂的目的,才是各论说的用意所在。
诏开进士馆,继续推进科举改制,体现着调和科举、学堂,而归重于学堂的意向。调和科举、学堂,则二者至少一定时期内必将并行,诸论说对此大为反感,亟亟论辩,断言二者势不两立,万难并行。归重学堂则科举地位相对降低,诸论说“见微知著”,或从中抉发出罢废科举的深意,或以此为话头,直呼遽停科举。
《中外日报》论说断然道:“夫学堂之与科举,势不能两立者也。”首先,学堂课程繁,“阶级分明,非多年不能卒业”,科举文字无定,功名可侥幸得之,因此士子必不肯“舍科举之速化而就学堂之迟缓”,聪明者趋向科举,结果“学堂所取之士,或转非卓绝之流&r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