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5章完结
21世纪以后,清代科举研究显示出蓬勃涌起的气象。+齐¢盛_晓¢说*惘¢ ~首-发?在科举制改革、停废的过程、内幕与影响方面,学界有重大推进。200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出版《中国帝制晚期的科举文化史》一书,从较长时段考察明清以来的科举文化史。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于最后一章论述了19世纪以降改、废科举的朝野努力和历史过程。同时,艾尔曼不仅注意到辛丑科举新章改革文体、内容和场次顺序,还试图通过分析会试闱墨的编排顺序和几份癸卯科会试的策题答卷,来讨论考官阅卷取中的趋向和改章的成效。惟未能深入考官阅卷、荐卷、取中的实际过程,所以他认为第三场的四书五经在考试中仍然最重要的论断还可再商。[37]
2000年和2006年,杨齐福先后发表论文,既考论了洋务时期改科举的史实,又考察了来华传教士与改科举的关系。[38]2003年,李细珠发掘未刊已刊函电,梳理了戊戌以来改、废科举的历史过程,尤其侧重于张之洞等督抚高层,揭示了不少内幕。[39]2004年和2009年,关晓红先后发表《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二文,对停废科举的过程、曲折与内幕进行了深度探讨,较既往研究有重大推进。*秒+蟑,结~暁\税_旺~ `已_发~布′蕞¨歆`蟑,結·[40]2005年,刘海峰的论文强调传教士的批评、八国联军焚毁京师贡院等外来冲击对科举停废的影响。[41]同年,关晓红以刘大鹏日记、朱峙三日记等材料为据,探讨了科举停废对近代乡村士子的影响,对罗志田的废科举后四民社会解体,旧式士子生存地位降低、逐渐边缘化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2007年,关晓红发表《晚清议改科举新探》一文,梳理了道光至光绪戊戌时期,朝臣上奏的18份改科举方案及其结局,认为整个统治集团的观念滞后与礼部等衙门的阻挠,导致科举制失去了逐渐内在更新的最佳时机,后起者不得不选择除旧布新的彻底变革。[42]2009年、2011年,茅海建发掘已刊未刊档案,对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派的改科举主张及其背后运作,对张之洞、陈宝箴联衔上奏改科举的立意与过程,做了切实的梳理、核证与分析,指出张、陈方案有“诋康”的深意,且注意到了康派方案与礼部复奏章程的差异。¨鸿¢特/暁?税-罔- ^更/歆\最!哙`[43]这使得戊戌改科举的历史面貌更为清晰。
在大量关注改革、废除科举的过程、内幕与影响的同时,学界也开始考察科举改章的具体内容,比如文体、策论题目、场次等问题,对科举改章后的科举考试本身,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章清、孙青等学者,关注晚清策问与新知的接引、知识复制、“新学”传播等问题,近年发表了一批值得关注的成果。[44]刘龙心曾利用科举录,朱卷、墨卷以及清末市面上流传的策论“参考书”,考察改八股为策论过程中科举与近代知识转型的关系问题,认为策论更类似于一种“资讯”,“不足以反映西学的实质内涵”,策论的提问方式也“限制了读书人认识西学的角度”,“阻挠了中学在致用的意义上与西学接引的可能性”。[45]潘光哲以湖南学政江标在衡文取士过程中编校的《沅湘通艺录》为例,论析了“西学新酒”如何被注入科举体制之“旧瓶”,展示了科举体制在19世纪最后几年的变化以及“导引士子读书世界变化的动力所在”。[46]罗志田敏锐地指出,在废八股之外,科举改制的场次调整更能体现时代思想资源的转移,“把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置于第一场,而四书五经义转到第三场,非常明晰地揭示出经史的易位”,对近代经学隐退、史学地位提升颇有影响。[47]2013年,曹南屏撰文认为,由于清廷坚持中体西用的意识形态,所以科举改制后的出题阅卷呈现了似新实旧的样貌,但改制还是刺激和促进了新学传播。[48]安东强考察了晚清科举的场次与选才问题,认为辛丑科举新章摒弃了张之洞戊戌科举新章中“分场去取”的设计,偏离了本意,“或许也是张之洞最终转向停罢科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