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3章完结

第3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3章完结

在我看来,清末新政开始后的科举改制包括相互配套的两个方面,即科举考试新章与进士的“新学”教育,其相对完整的图景尚不清晰。′顽~夲·鰰·颤~ ′首~发~科举改制在乡、会试中的具体实践,诏开进士馆的曲折及进士馆的实际运作,尤有认真清理之必要。在比较恰当认识科举改制的思路、举措、考试实践及其困境所在、朝野反响之前,科举与学堂的关系,科举改制对士子的影响以及士子的回应,改科举制度设计的利弊得失,改科举到废科举的历史转变,仍有不小的讨论余地。

进言之,从癸卯、甲辰两科会试、殿试中脱颖而出的进士群体,值得特别关注。此辈大多中学已有根柢,并略识西学,经由策论及第,知识结构里有中有西,整体看来,与此前的进士群体已然不同,而与剧变时代中西新旧杂糅胶着的时代特征正相吻合。由于新进士学堂教育的新制,许多癸、甲进士有了在进士馆肄习法政、理财等“新学”的经历,不少人更赴东西洋游学或考察。如此新政改制,使诸多癸、甲进士成了特殊的一代:科举知名士,学堂(包括游学)肄业生。

不仅如此,癸、甲进士在清末最后几年亲历了废科举、改官制、预备立宪的新政浪潮,随后又见证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千年未有之变。/齐′盛?暁\税·罔¢ _已^发·布~嶵.歆′彰.结,民初政局纷扰,思想日趋激进,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激烈反传统。此后三十年,又有外敌入侵和两度“改朝换代”的剧变发生。

那么,在中国这一具有悠久而独特的士大夫传统的国度,癸、甲进士作为最后的士大夫精英群体,其在清末民初的剧变时代有着怎样的调适因应和浮沉进退?其对清末民初的政治与文化变迁产生过什么影响?在此过程中,该群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分化和转型?最终命运若何?这些均是意义重大但纷繁复杂的问题。探讨这些相关问题,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清末民初政治、教育和文化的递嬗与转型。

二 既有研究

百年以来,学界有关清代科举的研究成果,足称汗牛充栋,即针对清季科举制变革的研究,亦可谓硕果累累。研究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述论,科举与社会流动,清季改科举、废科举的原因、方案、过程与社会影响方面。以下大体分1949年之前、1949年至1990年代初、1990年代中期至今三段,就既往研究成果试做回顾。

1949年之前的清代科举研究

1905年科举停废后,在最初十几年中,虽不乏针对科举的评论与反思,亦有复科举的言论甚至行动,[6]但直斥科举为流毒的声音甚盛,严格的科举研究尚未开始。^y¢e`x,i?a′k-e·.?c!o^m¨至1920年代,情况悄然发生了改变。1925年,清季重臣瞿鸿禨之子瞿宣颖在“老虎总长”章士钊主持的《甲寅周刊》上刊出《科举议》一文,公开为科举叫好,甚至主张开特科乡试、会试,并拟出具体办法,随即引发了诸多讨论。[7]1926年,心理学家张耀翔发表《清代进士之地理分布》一文,以国子监进士题名碑所刻清代两万多名进士为研究对象,分析清代人才的地理分布,并提出“科举为智力测验”等观点。随后针对质疑,他又在《晨报副镌》上发表《论科举为智力测验》一文,继续发挥见解,颇有为科举平反的意味。[8]

随着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构想开始付诸实践,行使考试权的考试院遂告成立。政治现实的变迁,无疑促进了科举制的研究。1929年,邓定人编著出版《中国考试制度研究》一书,虽篇幅仅82页,但确有筚路蓝缕之功,内中考试制度废止之原因及其批评一章,对清季科举制变革有所论及。[9]此后,意欲了解科举制度的社会需求逐渐扩大。于是科举出身的前清进士、举人陆续推出有关清代科举制的著述。

1931年,科举出身的章中如,鉴于世人对清代科举已不甚了了,遂出版《清代考试制度》一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代科举的各级考试及各类题型。1934年又编著出版《清代考试制度资料》,颇有影响。[10]1932年,光绪戊戌科翰林、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出版《清代殿试考略》一书,专门论述清代殿试制度。[11]几年之后,燕京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光绪戊戌科翰林吴震春,亦受北平《教育学报》邀约,从“科举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