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2章完结

第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2章完结

二 奏定新章的流变曲折

三 戊戌以来科举改章思路检讨

第三章 壬寅诏开进士馆:科举改制的扩大一 庚子前后翰林院的整改

二 诏开进士馆的幕后推手

三 枢臣关于进士馆的论争

四 诏开进士馆的舆论反响

五 官绅建言引发章程屡更

第四章 癸卯、甲辰借闱会试:科举新章的践行一 借闱河南缘由新释

二 考题与答卷再析

三 校阅取中的程序、标准与内幕

四 两科贡士取中情况分析

第五章 甲辰年进士入馆:旧学新知的碰撞一 进士馆正式开办

二 学员对入馆肄业的复杂态度

三 教习的尴尬身份与授业困窘

四 课程、考验与毕业奖励

五 出洋游学与毕业考验

第六章 浮沉进退:癸、甲进士的政治生命一 癸、甲进士清末仕途分化

二 翰苑存废生死之争

三 领导各省谘议局

四 鼎革前后的出处进退

第七章 流风遗韵:癸、甲进士的人文事业一 投身清末兴学潮

二 传承旧学与抵拒新文化

三 诗词结社的兴衰

结语

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绪论

一 选题旨趣

本书旨在探讨清末新政开始后,科举改制下的癸卯、甲辰两科会试,及其造就的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进士群体在清末民初的出处进退与最终命运。,比,奇¢中/雯+蛧, ·已¨发/布*醉.新?蟑,节?!二/叭.墈?书·旺/ *罪_歆+璋`节.更¨歆¨筷_

科举制至少有1300年的历史,实为中国古人的一大发明,[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至深且远。清季西潮东来,中国在中外竞争中连遭挫败,国势阽危。浸淫“穷则变,变则通”古训的国人,因而越来越多地希图走上变革旧制、引进新法的富强之路。迨庚子事变,中国创巨痛深,痛定思痛,清廷下诏变法。清末新政的历史帷幕就此拉开。

面对国势危急、需才孔亟的现实,新政从何入手?其中首要的是作为抡才大典的科举制度。/1′1.k′a?n¨s,h!u¨.*c¨o′m~其实早在戊戌变法时期,改科举的方案业已颁布,只是政变旋作,旧制悉复。1901年8月28日,清廷再发诏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文体及场次顺序。就乡试、会试来说,集中体现为:(1)废除八股文、试帖诗;(2)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道,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随后,政务处会同礼部拟定变通细则,推出辛丑科举新章,而沿用已久的防弊妙法——誊录制度——亦遭废弃。[2]至1905年科举制被突然停废,辛丑科举新章在两科乡试、两科会试以及生、童岁、科试中得到了贯彻与实践。[3]

细致考察辛丑科举新章及其在癸卯、甲辰两科会试(以下简称癸、甲会试)中的落实,就不难发现,与乾嘉以降几十科会试相较,这两科发生了不可谓不大的变化。考试内容引入了“新学”时务,八股文格式、试帖诗弃而不用了;场次及题量的调整,使位居末场的四书五经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急遽降低,史学与“新学”时务的分量则明显增加。[4]所以,癸、甲会试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它们是中国漫长的科举史上的最后两科,更在于它们是应时而变的两科会试。

同时,清末新政伊始,在科举新章出台前后,重开经济特科、遍设学堂、鼓励游学、重建京师大学堂的诏书也次第颁行。很明显,为了获得应时人才,当局从改旧制(科举)、兼行新制(学堂、游学)两条途径努力着。因此,癸、甲会试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考试内容、文体及场次与此前大为不同,也不仅在于破天荒地未在北京考试,而借闱河南开封贡院,更在于具有清末新政下学堂和游学正在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癸、甲会试烙有前所未有的新政改制印记。而科举与学堂此消彼长又胶着缠绕的复杂关系,也与科举改制的走向和科举制的最终命运密切关联。所以,不论从其在整个科举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意义着眼,还是从改科举、兴学堂的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