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

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

依古制,官员家中父母去世,要在家中守孝三年,为“丁忧”。在此期间,丁忧官员不赴宴、不婚嫁、不应考、不做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这条旧制不知延续了多少朝多少代。至宋,此事由太常礼院掌管,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但在彼时的宋朝,北宋已亡,宋高宗赵构即位,却被金人一路追杀逃亡。新朝乱世,朝廷正需要大量的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自然也就顾不得因循旧制。再说,在淄州任上的赵明诚,也颇有政绩,曾为朝廷分担了不少压力,危难之中他被委以江宁知府的重任,也就不难理解。事实上,在蔡京等人倒台后,赵家三兄弟都相继迎来各自仕途上的第二春,赵明诚的两位兄长以秘书少监和中书舍人的身份言事,也可谓一时飞黄腾达。

靖康二年二三月间,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还在淄州任上的赵明诚匆匆南下奔母丧,清照则重返青州整理文物收藏。等她护送着十五车文物古籍一路辗转,于建炎二年春抵达江宁时,赵明诚已在江宁知府的任上待了四五个月之久。

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府为最高,比州的等级要高。南宋时全国设四十二府,而州有二百四十多个。在府中级别最高的为开封府这样的京府,知府为三品。江宁这样的重镇,为府中级别稍次者,知府为四品,其他知府则为五品。

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个历经风雨却贵气萦绕的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镇,处在南北对峙的第一线。宋高宗在金人的追击中一路南下,至扬州稍事喘息,开始寻找新的定都地点,江宁即成为首选,可见江宁在当时的地位之重。

如此一个重镇的知府,却交给一个不懂军事、不谙政治的文物专家来掌管,一

是说明当时朝廷对赵家的宠信,二也为赵明诚后来的失职被罢埋下了祸根。但不管怎样,由淄州太守转为江宁知府,都是一个大的飞跃,在当时还是让赵明诚颇为得意的事情。李清照的身份也一跃而为知府夫人,开始了她在江宁那一段苦乐参半的生活。

一段漂泊不定的流离生活暂时结束了。尽管身处乱世,江宁知府毕竟也是江宁的最高长官,算得上有钱有势。从物质上来讲,这一时期两人的生活比较安逸充裕。因为李清照冒死护送那批文物南下,赵明诚对她更是感恩有加,两人的感情生活在此时期也稳定和谐。

经历了国都被占、君主被俘、文物遭劫的大难之后,再回归平静富足的生活,李清照悲喜交加。而江宁古都,繁华的旧影依稀可见,每一块古老的城砖里都刻着回忆与故事,从每一处古迹名胜上都闻得见前朝的气息。那座古都,几乎无处不在吸引着李清照,此时的她难免又感慨万千,诗情蓬勃。

那时的江宁,不像现在这般要面对无雪的暖冬,那时的初春或者隆冬季节,江宁时常是一片银装素裹的雪之世界。踏雪寻梅,煮雪烹茶,多少文人雅士酷爱的雅事,李清照自然也不例外,她寻梅,亦寻诗。其实,她本身就是白茫茫大雪天里一株暗香袭人的梅,一首被镌刻在江宁古城楼上苍劲有力的古诗。

大约是建炎二年,每逢大雪天,李清照就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沿着金陵古城寻诗摘句。宋人周辉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卷八》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一位四十五岁的中年妇人,大雪天顶笠披蓑登上城楼远望寻诗,每得佳句还

要邀请其夫赵明诚赓和。这样的经历,在今天看来依旧是超凡脱俗之举。让人遗憾的是,李清照当年在大雪天里寻回的佳词妙句,到今日已多遗失。她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隐隐的背影,一段雪天寻诗的佳话。

今天的我们如果把当时李清照的这种行为理解成一般意义上的小资女或者贵夫人的风花雪月,寻求一份浪漫刺激,也许就大错特错了。她顶风冒雪登高望远,映入她忧郁的眼眸的,不只是银装素裹的壮丽山河,还有江山破碎的满目凄迷,她急于要和夫君分享唱和的也不再是“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的闺阁秘语。经风历雨,人至中年,当年堪与花儿比娇柔的容颜早已写满沧桑,那颗心却是越发博大宽广。在李清照的眼波里,流溢的不再是个人的悲欢恩怨,她在怀念她的故国故都,怀念那一个个远逝的英雄,她为他们写下一首首怀古诗。遗憾的是,那些寄予着清照满腔忧国爱国情怀的诗篇,到今天只剩下一些零星残句。今天的我们,也便只能从这些断章残句里,来揣测李清照当时的心情。

李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