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

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1/知府夫人雪天寻诗

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这两句诗可谓尖锐大胆,她的笔锋直指南宋朝廷以高宗为首的统治者。宋高宗君臣及自己一家仓皇南渡来到江南,感受到的是吴淞江水的寒冷,那么被掳去北方的徽、钦二帝在金人的控制下,也该是生活在易水一样冰冷的环境里吧。一冷一寒,凉彻骨髓的哪里是吴江易水的冰冷,而是高宗君臣懦弱胆小、不敢抗战、一味逃跑的行径,实在让人心寒。

走在江宁的古城楼上,遥

望远处天地茫茫,再俯视脚下**攘往的人群,李清照总有莫名的感慨自心间升腾而起。与她曾经生活的北方之地相比,这座古老的城是那样宁静祥和,这里青山苍翠,江水脉脉东流,城阙巍峨,从布满青苔的古城楼上,依稀可见前朝旧踪。可她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每每登高远望,她总是不由自主想起那一段段远去的过往。

西晋末年,战乱不断,很多人都渡江避难。每逢风和日丽,人们总是相约到江边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乐。有一次,武城侯周颚在饮宴中叹气说:“这里风景和中原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样!”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凄然泪下。只有丞相王导很不高兴,说:“大家应该与朝廷合力同心,收复中原,何至于像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这一段“新亭对泣”的故事,李清照已经在《世说新语》中读过数遍,王导的名字也早已像一个符号一样深深镌刻进李清照的生命里,那是一种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更是一种烈火一般无法熄灭的爱国热情。眼下的南宋,何等需要像王导这样的英雄啊,可放眼望去,“王导”又在哪里?

“南渡衣冠少王导。”当李清照挥笔写下这一句时,心里又该是怎样的沉重与沉痛?

“北来消息欠刘琨”中的刘琨是与王导同时期的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更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著名爱国志士。刘琨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这就是“闻鸡起舞”典故的由来。西晋

王朝被迫南渡之后,刘琨以太原为根据地,发展生产,加强防御,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成为晋朝在北方敌后的主要代表与权力象征。

李清照这两句残诗的意思很明白:她渴望当今随高宗一起南渡的南宋朝廷统治者们,不要一味地沉浸在亡国丧家的悲痛中,而要学习当年的王导丞相,化悲痛为力量,重振精神,收复国土。而处于北方沦陷之地的军民,则要像刘琨那样奋勇抗击。

在彼时朝廷上下被一种丧国之痛与逃亡议和的消极之风笼罩的形势下,李清照一介女子,竟然敢于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来,难怪她觅得佳句邀请赵明诚赓和时,赵明诚每每都以之为苦。且不说明诚的诗才原本就远远在清照之下,仅这份胸襟气度也让他这个堂堂江宁知府汗颜。事实上,作为南宋朝廷统治者中的一员,彼时的赵明诚对高宗可能还满怀一片感恩戴德之心,他又哪里能想得如此高远?赵明诚以此为苦的原因,恐怕还有一份不安与恐惧在内,李清照这些口无遮拦的诗句就像一把把悬在他头顶上的利剑,扰得他日夜难安。他拿着朝廷的俸禄,端着朝廷给他的金饭碗,又怎能容忍他自己的妻子出此逆言?

夫妻志同道合,日子虽苦犹甜。当年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中,他们曾为了一件珍稀文物字画典当衣物;青州归来堂中,他们留下赌书泼茶的千古佳话;东莱静治堂中,赵明诚每天下朝归来埋头整理他的《金石录》,李清照在一旁做他的贤内助……那时,他们彼此珍惜也彼此懂得,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轻轻融进对方的心里。而今的日子,从物质上来讲,也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宽裕,两颗心却渐行渐远,它们正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背道而驰。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