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清照泣血上书救父(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4/清照泣血上书救父
那样一首诗如何送到赵挺之手里,读诗后的赵挺之是何种反应,如今我们皆已无从猜测。或者他如无事人一样当作什么也没发生,或者再次震怒,毕竟,在那个封建理学日渐兴盛的北宋时代,身为儿媳的她居然对公公指手画脚,在当时看来,到底是超越礼教的大胆行为。总之,那首诗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倒把李清照与赵挺之的关系搞得更为紧张恶化了。李清照的父亲还是无可避免地被牵连了。
与父亲的失势被贬刚好相反,另一边,是赵挺之的急剧得势。崇宁元年七月,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月,赵挺之升为尚书左丞。
一边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处在被朝廷责罚放逐的危险之中;一边是夫君的亲生父亲,坐在权力的巅峰却对此坐视不管,还极力站在惩罚她父亲之列。那样的****,一个十九岁的少妇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通的,她心里想到的更多是人之伦理常情。她不明白****从来就是残酷的,有时父子兄弟都可为此争得你死我活,何况两亲家翁?
那一首情理并融的七律,那一句血泪凝聚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终是没能打动公公赵挺之的心,执着的清照却没有就此罢休,她依旧要为自己的老父亲奔走呼号。只是这一次,从她胸腔里冲出的已不仅仅是深情的期待与诉说,而是深深的失望与指责。一句“炙手可热心可寒”是李清照另一首诗中遗留下来的残句,只此一句,分量也
够了,她对公公赵挺之的不满已尽显其中。
关于李清照上书救父这一节,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李清照已是五十五岁的老妇。三月望日,张琰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作序,其中就提到这一节:“文叔在元祐,官太学。丁建中**。再用邪朋,窜为党人。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有记载:“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这一句原是从杜甫的《丽人行》檃栝而来,杜诗言:“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诗原意是讽刺杨国忠、杨玉环兄妹,把持朝中大权,热得烫手。从晁公武的记载中可知,清照此句诗当写于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彼时赵挺之已拜尚书右仆射,而清照的父亲早已被罢官遣回原籍章丘明水。据《宋史·徽宗纪》载,赵挺之在那几年里连升三级,与蔡京同为徽宗年间的左右相。一边是权势的炙手可热,一边却是对亲人的无情冷漠,那样的对比,深深地刺痛了清照的心,才让她无所顾忌地写下那样的诗句吧。
事实上,蔡京之流对元祐党人的清算,远不止对元祐党人本人的打击报复,他们的**,开始向那些无辜者无情地挥动。清照为救父泣血上书之时,并不曾想到,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元祐党人的子女,她不但救不了自己的父亲,就连她自己也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