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4/清照泣血上书救父

04/清照泣血上书救父(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4/清照泣血上书救父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最初缔结那门亲事之际应算门当户对,这桩婚姻也是得到两家亲人的赞许与支持的。如果没有后来的朋党之争,赵李两家该是其乐融融的一对亲家。只是在臣子个人安危前途几乎全系于帝王一人好恶的封建时代,臣子们在仕途中的政治选择,影响的往往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升迁。

官场之上历来讲究站队排座,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这对亲家翁从入朝为官开始就已分站在不同的队列里了(他们竟然还能成为儿女亲家,也算是一桩稀奇事)。新旧两党相安无事,清照与明诚个人的小幸福便平静;两个党派你死我活地争斗,战火自然会殃及二人。

那天,李清照被父母家人匆匆召回经衢之西的有竹堂。穿庭过院走到屋子里,看到父亲和继母正一脸沉重地坐在桌边,她的心便无端地往下沉去。关于朝廷中的一些事,关于皇帝新年号崇宁的政治寓意,李清照也时常听赵明诚讲起,心里早已起了忐忑不安的猜测。那天,她的猜测在父亲那里得到了证实。

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那片阴云早在一年之前就已渐渐向李家上空聚拢。只是,那时的李清照尚沉浸在个人情感的小世界里,她无暇去想,更不愿去想,或者对此还抱着一份天真的幻想。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她与赵明诚成婚的建中**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父亲的恩师,也是她最敬重的苏伯伯苏轼,在常州去世,他是在被赦回京的路上去世的。这位生前倍受父亲和清照敬爱的

老人,曾经在元祐旧党得势的日子大红大紫过,也曾在**上台之后被远贬他乡,从偏远的恵州到更加荒蛮的儋州(今属海南省),执掌朝政的**派人士几欲置苏轼于死地。在宋代,放逐儋州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惩罚。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复任朝奉郎,可他没能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东京,就倒在了北归的途中。**派对他的打击似乎并没有因他的去世而终止,苏轼去了,还有他的弟弟苏辙,还有他的苏门学士弟子们,朝中要一并清算。

父母的意思,李清照很快就听明白了,他们是希望她能回赵家在她的公公赵挺之面前为父亲李格非表白一下——对于朝廷他一直是正直清白的,也是忠心耿耿的。

与父亲李格非在朝中失势正好相反,彼时,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正日渐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重要权臣。崇宁元年正月,蔡京为尚书左丞,赵挺之为尚书右丞。与蔡京同朝为官的赵挺之,虽然也是新法的坚决维护者,但李清照还是渴盼他能看在他们两家这样的亲戚关系上,对父亲李格非网开一面。

李清照的苦楚,赵明诚自然也看得清清楚楚。事实上,他虽然生为赵挺之的儿子,但对苏轼、黄庭坚、李格非等前辈一直崇敬有加。如今岳父遭难,他心中自然也难过,一直在想着如何帮助他渡过这道难关。不可否认,此时能救岳父的只有他的父亲赵挺之。但他该如何向父亲开口,父亲又能否答应他的这个请求,他心中却是没底。据他了解,父亲与苏

门学士等旧党人士积怨已久已深,因为他收藏过苏、黄的诗书字画,父亲都曾对他大发雷霆。如此情形之下,他去向父亲为苏门学士求情,胜算有多少实在不可预知。

清照当然也明白明诚的处境,她不想让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她的性格也不允许她在困厄面前坐以待毙。当初她的公公赵挺之之所以能欣然接受她嫁入赵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她诗词文章的欣赏。她更愿意相信,人心皆为肉长,作为她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又如何忍心坐视亲人的痛苦于不顾?这一次,她不想靠任何人,她要自己去试试,以情以理,去敲开公公赵挺之的大门。

“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是她敬重的前辈黄庭坚的诗《忆邢惇夫》。读此诗,那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一下子就揪痛了李清照的心,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位慈祥又正直的父亲。他一生廉洁正直,在学业上对她严格要求,却又视她为掌上明珠,给过她无尽的爱与呵护。他那么刚强,即便当年被章惇之辈贬损赶出京城,也未曾低下过他高傲的头。这一次,他却在自己的女儿面前如此卑微,如此谦恭地赔了笑脸。他要女儿回赵府跟赵挺之说说,不是他惧怕被放逐,而是想表白自己对朝廷的一番忠心。如此想来,李清照的眼泪便止不住地涌出来,泪眼蒙眬中,她提笔铺纸,几乎是一气呵成,一首言辞并茂的七言排律淋淋漓漓铺展在面前的纸笺上。她自己也被那

首诗打动,或者说是她急切救父的心在急剧地疼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