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3/小院闲窗春色深

03/小院闲窗春色深(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3/小院闲窗春色深

词坛初试身手,就获得如此巨大的轰动,这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来说,是何等让人惊喜的事啊。词坛前辈们的认可,越发激励着李清照,创作出两首描写故乡生活的小令之后,她又提起笔,来写自己现在的生活。

十五六岁,正是一个女孩子怀春的年纪。尤其是旧时那些身居闺阁的富家小姐,整日闷坐绣楼,读书、习字、理瑶琴,或者与丫鬟做做女红,那满腔的思春情绪无个落处。看落花而流泪,对残月而伤神,无故寻愁觅恨,却又不知愁恨从何而起。这样的清愁淡恨也曾袭上李清照的心头吧,但她天性奔放豪爽,那份春愁亦是与常人不同的。它淡似轻烟,轻如云雾,只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轻轻来过。

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了,李家有竹堂,桃花、杏花、李花、梨花次第开过,又依依不舍地从这个春天的舞台上谢幕。院角那一树梨花,曾如一场漫天的白雪点亮李清照如水的双眸。梨花总是开在春光最明媚的时候,也就成了诗人们最爱的一种春天意象。梨花开,春意浓;梨花落,自然也伴随着让人无法承受的伤感。

那一场雨,下在暮春的黄昏,点点滴滴,落得人情绪莫名低落,满树的梨花怕是要被那场雨催落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扰得李清照无心理琴,无心读书。她担心着窗外的梨花,走向窗边,薄云笼淡暮,丝丝寒意如水浸来,那

一树梨花,果真已被风雨吹落一地。一地的落花,如雪纷乱,让清照心头的愁绪越发浓重了。再回到案前,她做了一回葬花人。没有荷锄,没背花囊,她只轻轻铺纸提笔研墨,一座不朽的梨花冢,就被她轻轻造在纸上。她在葬花,亦在悼着那流水一样逝去的锦样年华。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春景》

与游溪亭、莲子湖时那个无拘无束的天真少女相比,现在的李清照,心头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心事。那份心事,无人可说,只能付与静静的院落,付与窗前的瑶琴,付与这墨迹淋漓的婉约词。

后世人对这首词的解读却有着不同的声音:一说是此词为清照待字闺中时所作,陈祖美教授即持此说;一说是清照与明诚结婚后思念丈夫所作,是典型的闺怨词。因考证资料的匮乏,我们已无从找到这首词确切的创作背景,只能依各自的理解来解读此词。我倾向于陈祖美教授的观点,视此词为清照待字闺中时的一首怀春之作。

一场春深处的黄昏雨,一地零落成泥的梨花,酿就了一杯浅浅的清酒,它带着那么一点甜,亦带着那么一丝苦,又如微风吹细雨那般飘忽难以捉摸——正是一个少女典型的青春心思。

与这首词大体创作于同一时期的,还有另

一首词。与“常记溪亭日暮”的《如梦令》一样,那一首小令,亦是流芳千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暮春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对院中百花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也深深触动了女词人那颗柔软细腻的心。前一夜的宿酒将醒未醒,她却顾不得自己的头昏脑涨,急急去问那个正在窗边卷帘的人: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卷帘人哪里懂得女词人的心思,只随口应承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未起身离床,但凭自己的想象就知道,窗外应是落花满地,浓浓的绿叶却在风雨后越发清新。

三十三字的小令,有人物,有对话,有景有情,亦有波澜曲折,问者有情,答者极淡,通过人物对话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女词人对百花的怜惜,对春光的珍惜与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难怪后人频频为此称绝。

这是一首为清照赢得千古赞誉的小令,无论是她的同代人还是后代人,提到李清照都不能不提到这首小令。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对这首小令大加称赞:

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代陈郁言:

李易安工造语,《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绿肥红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描写暮春景色的固定文学意象。后世人频频引用与模仿,也时有佳句捧出,却难有这一句“绿肥红瘦”的艺术震撼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