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诀自强(1/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十六诀自强
【原文】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长技我皆有之,顺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报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挟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德之亦罪也。内地之民人人媚夷,吾固无能制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之。
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译文】
想要寻找自强之道,应该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想要学习造炮、造船就要从造炮、造船的工具上入手。只要这些先进的技术被我们掌握了,那么洋人要是对我们好,我们也有从报答,洋人对我们坏,我们报复也就有资本了。如果我们的手里没有任何可以倚仗的东西,那么我们不对也是错,对也是错;我们怨恨不对,友善也不对。我们国家的人若个个崇洋媚外,我们无法制止;人人仇视洋人,我们也不能利用。
拿自己拥有的东西向没有的人炫耀,这是人之常情;忽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对很少出现的事情感到好奇,也是人之常情。轮船运行很快、洋炮的射程也很远,这些都是英、法两国炫耀的东西,在我们国家因为很少见而稀奇。如果我们能陆陆续续购买这些轮船大炮,我们有了,在国内因为司空见惯也就不稀奇了,英、法也就逐渐失去它们能够倚仗的东西。买回来后,寻找那些聪慧的有才之人,以及机智灵巧的工匠,开始探索研究,然后尝试着进行制造,不出一两年,火轮船一定成为中外通行常见之物,既可以用它来剿灭逆反者,也可以提升我们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点评】
“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装样。”
这是曾国藩在给皇上的一份奏折中所说的。想要“自立自强”,就要扎紧自家的篱笆,坚固自家的篱笆,也就是要巩固国防。
对巩固国防,曾国藩曾一度信心十足。即使在中国因内乱而为英法所
乘,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时,曾国藩还是没有改变。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洋人有很多短处,甚至在他看来,他是能够抑制洋人的。
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他认识到了洋人的长处,那就是装备的先进,从而坚定了开展洋务运动和巩固国防的决心。
由于意识到洋人只是想获得政治和经济特权,并无推翻清政权之意,曾国藩便觉得洋人很可能还会“为我所用”,帮助清政府镇压各地起义的农民军,维护封建秩序。
此时的曾国藩,想到了利用洋人,但并未想到,最终会被洋人利用了。
曾国藩的“利用”想法果然有效,因为法国专使答应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仿佛也向洋人屈服了,答应一年之内不进上海及其附近百里以内的地方。
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李秀成再度进攻上海时,江苏巡抚再度提出“借夷助剿”的建议。此时的曾国藩意识到洋人不是好利用的,于是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明确地说:“借洋兵以助守上海,共保华、洋人之财则可,借洋兵以助剿苏州,代复中国之疆土则不可。”
曾国藩能再借洋人助守上海,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湘军没有实力来守上海;但若借助洋人的力量来收复领地是万万不可的。
因为有着很强的政治敏锐性的他意识到,英法军队如果进入内地作战,则是无人可以来驾驭和控制的。一旦这些洋人深入中国内地,并且占据要地赖着不走,那可真就成了“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所以在他得知江浙官员请求洋人代收南京、苏杭等地时,非常气愤和反感,并说“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在皇上有自强之道,不因艰虞而求助于海邦;在臣等有当尽之职,岂轻借兵而诒讥于后世?”
此时的曾国藩越来越清楚,中国必须自强。
怕洋人参与得越来越多,曾国藩反复叮嘱在上海和洋兵一起守城的李鸿章,让他以湘军为主,洋兵为辅,不能让洋人喧宾夺主。同时还告诫他,一定要有主见,不能受制于洋人,作战一定要勇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