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诀决胜(1/4)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十五诀决胜
【原文】
就全局观之,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用气者也。
【译文】
从全局情况来看,两种利益相比较,应该选择利益大的;两种危害相比较,应该选择危害小的。而且还不得不舍弃一些局部利益来保证大的利益,舍弃枝叶为的就是根本。
打持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这四个字。在这里“力”指将士的精力,“势”指整个大局,大的作战计划和粮饷补充。敌人如果以死相抗,我们就应该用坚忍来战胜它。让士兵休养生息保存体力,然后伺机而动,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这样只会白白损耗精力,等到瓜熟蒂落的时候,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成效。
打仗的时候士气很重要。第二次进攻士气就比第一次弱,第三次进攻士气就几乎衰竭了,我对这种说法,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吧。孙权在攻打合肥的时候,被张辽击败;诸葛亮攻打陈仓的时候,被郝昭击败,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慢慢决战时就衰竭无力了。只有荀罃在攻打逼阳时,原本已经衰弱的士气再度被鼓了起来;陆抗在攻打西陵的时候,预料到攻城不能急速拿下,因而一边养精蓄锐,一边找援兵,等着城里的敌人熬不过自行灭亡。这就是善于利用士气的典型呀。
【点评】
决胜,取得胜算。
对战士们来说,取得胜算是看他们的作战能力;对将领来说,取得胜算则要看他们的指挥能力。
历史上有关“决胜”的故事有很多,人们也永远在追求那种“以少胜多”“以谋得胜”,所以提到“决胜”,我们想起的多是诸葛亮。
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把诸葛亮和曾国藩作了一番比较后表示,如果说带兵打仗的话,那么曾国藩显然要胜诸葛亮一筹,为什么呢?他说:“诸葛亮拥有荆州这样的险要之地却不能充分利用,最后让它被吴国占去了,自己只好在散关、斜谷之间徘徊,终于陷入困境。难道说这是上天要抛弃蜀汉吗?或许他领兵打仗的谋略有所欠缺吧!曾国藩在咸丰二年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居家守母丧。当
时太平军如‘毒蛇猛兽’占据东南半壁,曾国藩在重孝之中奋起,创建湘军,开赴前线。攻克武汉后,顺流东下,进占咽喉,直捣空虚,敌方众多的堡垒烟消云散。十数年间,那些纷纷而起,争做豪杰之士的,都像家禽得病一样僵死,都像野兽一样被击毙了……曾国藩要比诸葛亮英武得多。”
和俞樾有着相同看法的还有民**事家蔡锷,他认为曾国藩能和中外名将相媲美。而青年时期的***也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之役而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的头衔有很多,而他最大的“功”,就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也正是这次的成功,才让他有了后来的军政改革、吏政改革以及洋务运动。身为一介文人,却能带兵打仗,而且还能打胜仗,这不得不堪称奇迹。
那么他为何会胜呢?我们不妨从战略和战略实施上进行一番探讨。
一、曾国藩的战略远见。
曾国藩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而若要说起他战略上的远见,则可以先从金田起义说起。
当时,吏官个个得过且过,遇事敷衍了事。所以广西有没有爆发大的农民起义,爆发到什么程度,清政府根本就不知道。清政府只把目光关注到遍地开花的天地会上。
直到清军和拜上帝会的教徒打了一场大战后,清政府才意识到,广西这边的农民起义形势也很严峻,也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全国皆知了。
不过,对于洪秀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能耐,太平天国的实力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