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孟子第52章
二十三乐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①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①与存:“与”,读预音。在内。②无故:无他故。谓兄弟相亲好也。③怍:惭也。赵注:“不愧天,不怍人,心正无邪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的事:而治理天下却不包括在里面。父母健在,兄弟和睦,是第一种快乐;对上不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的英俊贤才,来教导他们,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这三种的快乐,而治理天下,却不包括在里面呢!”二十一广土章
孟子曰:“广土众民①,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②。中天下而立③,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④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⑤不加焉,虽穷居不损⑥焉;分⑦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⑧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⑨见于面,盎⑩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①广土众民:赵注:“大国诸侯也。”②焉:作“于是”解。即“于此”。下同。③中天下而立:谓居天下之中央而立位,即王天下也。④所性:谓所得于天者。⑤大行:赵注:“谓行政于天下。”⑥损:减也。⑦分:读去声。朱注:“所得于天之全礼,故不以穷达而有异。”⑧根:本也。⑨睟然:润泽貌。⑩盎:盛貌。施:延也。四体不言而喻:朱注:“喻,晓也。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
【译文】
孟子说:“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的。可是他所快乐的,还不在此。居位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的百姓,这是君子所快乐的。但是他所禀受的天性却不在此。君子所得于自然的本性,虽是能行政于天下,在本性上却不增加分毫;即使穷困在家中,在本性上却不减少一分毫。因为君子所禀受的天性,仁义礼智都是本具于内心的:他所表露出来的现象,显在脸上,非常润泽光明,盈溢在背上,非常神足丰满,施行到全身四肢,不必用口宣说,就知道本性的旨趣。”二十二伯夷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①!吾闻西伯②善养老者。’大公③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④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不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来:语末助词。②西伯:“伯”,长也。“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③大公:“大”,同太。“大公”,即太公望也。姓姜,名尚,字子牙。东海人,助武王灭纣有天下,封于齐。④己归:己之所归也。
【译文】
孟子说:“当初伯夷逃避纣王,隐居在北海的边上,听见文王兴起,就说:‘为什么不同去归依那文王呢?他做了西伯,最能奉养老人的。’姜太公逃避纣王,隐居在东海的边上,听见文王兴起,就说:‘为什么不同去归依那文王呢?他做了西伯,最能奉养老人的。’天下有能奉养老人的君王,那末仁德的人,都会以为是自己应该归依的人了。每个家庭配给他五亩住宅,在墙边种植桑树。使妇女们养蚕,那末,老年人,就足够有绸缎穿了。养五只母鸡,两条母猪,不要失误他们的生殖时期,那末,老年人就足够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分给一个男子耕种。有八口的人家,就可以不会饥饿了。至于所说西伯最能奉养老人,是重视他制定人民的田地和住宅,教人民栽桑树,养牲畜,开导他们妻子,要奉养家
中的老人。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没有绸缎穿,就不会暖;七十岁,没有肉吃,就不会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做受冻挨饿。文王时代的人民。没有受冻挨饿的老人,这就是说文王最能奉养老人的。”二十三易其章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②,薄其税敛③,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④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⑤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