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1/4)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孟子第51章
三十六教亦章
孟子曰:“教亦多术①矣。予不屑②之教诲也,是亦教诲③而已矣。”
【注释】
①多术:多种方法也。②不屑:不以为洁而轻拒之也。“屑”,洁也。③是亦教诲:朱注:“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之教诲之也。”
【译文】
孟子说:“教导人的方法是很多的啊!我不屑于教导他。就是已经教导他了。”尽心篇第七一尽心章
孟子曰:“尽其心①者,知其性②也;知其性,则知天③矣。存其心,养其性④,所以事⑤天也。夭寿不贰⑥,修身以俟⑦之,所以立命也⑧。”
【注释】
①心:管子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朱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②性:王充论衡曰:“性,生而然者也。”盖即生之实也。③知天:董仲舒曰:“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之谓也。”盖人类共同心理,即是人类至高无上之共同主宰,故曰天。上天有好生之德,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知天”,即知天之好生之德也。④善其性:谓顺其然而无害其本性之善也。⑤事天:奉承天道而无违也。⑥夭寿不贰:朱注:“夭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⑦侯:待也。⑧立命:朱注:“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
【译文】
孟子说:“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灵明本心的人,就可知晓自己所禀赋于天的本性;知晓自己所禀赋于天的本性,就可以知晓天道。保守自己灵明的本心,培养自己的自然善性,这就是事奉至高无上的天。对于寿命的短长,毫不疑虑,只专意修养自己的身心,以等待那命数,这就是全立天命之道。”二莫非章
孟子曰:“莫非命也①,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②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③也;桎梏④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①莫非命也:“莫”,无也。朱注:“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②岩墙:将覆之墙。③正命:赵注:“尽修身之道,以寿终者,为得正命也。”④桎梏:刑具。所以拘罪人者。
【译文】
孟子说:“人生的吉、凶、祸、福,没有不是天命的;只要顺受其正命就得了。所以知道正命的。不站在将倒的危墙下面。能够尽了修身养性之道,就是正命;为非犯法而死的,就不是正命。”三求得章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①者也。求之有道②,得之有命③。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④者也。”
【注释】
①求在我:朱注:“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②有道:朱注:“有道,言不可妄求。”孟子新解:“道,即方法也。孟子盖谓世之求富贵利达者,虽亦有其求之之道,但果能得富贵与否,终有命在,不能必也。”③有命:谓不可必得也。④在外者:谓富贵利达等外物。
【译文】
孟子说:“仁义礼智,去求它,就可得着,舍弃它,便要失掉。这个求是有助于得的,因为这是我自己本性上所固有的。富贵利达,去求它也有方法,但是想得着却有命运,这个求是无助于得的,因为所求是身外的事物啊。”四万物章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①。反身而诚②,乐莫大焉。强恕③而行,求仁莫近焉。”
【注释】
①万物皆备于我矣:“物”,事也。“我”,身也。万物,指一切关于为人之事物,即人伦与物理。②反身而诚:“诚”,实也。谓反省自身,皆真实无妄。③强恕:“强”,勉强。“恕”,推己以及人。赵注:“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为最近。”
【译文】
孟子说:“一切人伦事物之理,皆具备在我自己的身上。只要反省自身,真实不欺,这个快乐没有再比它大的了。勉强推行恕道,求仁的途径,没有比这更接近的了。”五行之章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①焉,习矣而不察②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注释】
①著:朱注:“著者,知之明。”②察:朱注:“察者,识之精。”
【译文】
孟子说:“做了这件事,而不明白它的当然,已经熟习,而不了解它的所以然,一辈子照着做,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六无耻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