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歧路(2/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U42沉默的霍夫曼第127章 歧路
戈林的名言在耳边回响“元首不会问轰炸机有多大,而是会问有多少架!” 数量,成了压倒质量的唯一指标。
这是资源匮乏下的无奈,更是战略短视的必然。
海军的需求呢?赫尔穆斯·费尔米(Helmuth Führmeyer)海军上将渴望的海军航空兵,支持狼群在大西洋猎杀的生命线,在空军的优先序列里排到了末位。
没有专用的远程海上巡逻机(Seeaufkl?rer),只能临时征用福克·沃尔夫Fw 200“秃鹰”(dor)——这架由豪华客机改装的“轰炸机”,
结构脆弱、缺乏装甲、载弹量可怜、低空性能糟糕,纯粹是赶鸭子上架。
即便如此,在1940-41年初,这些脆弱的“秃鹰”竟也击沉了85艘船只,总吨位36万吨!
如果…如果空军能早一点重视,投入资源研发真正的、适合大洋环境的重型海上巡逻/轰炸机,配合狼群战术,大西洋战役的结局,或许真的会被改写?这个念头像毒蛇一样噬咬着内心。
忧虑并未停止。
空军的组织结构本身,就是为战术支援量身定制的。
轰炸机飞行员是宠儿,接受最好的训练。
战斗机?在最高统帅部眼中,那只是防御的盾牌,是次要的消耗品。
这种根深蒂固的“进攻至上”思维,一首延续到1943年下半年不列颠上空被喷火和飓风撕碎之后才有所改变。
等到1943-44年惨烈的“帝国保卫战”(Reichsverteidigung)打响时,空军猛然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战斗机飞行员去填那巨大的损耗窟窿!新补充的菜鸟飞行员质量急剧下滑,而盟军对德国石油工业的战略轰炸,更是釜底抽薪,连训练用的航空燃油都变得极度匮乏。
生产呢?1940年不列颠之战最激烈时,德国战斗机的月产量竟然从227架下降到了177架!首到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这位“军备奇才”上台,才将产量拉了起来。
然而,1944年那看似惊人的三万六千架战斗机产量背后,是早己枯竭的油料和寥寥无几的熟练飞行员。
太少了!太迟了!(Zu wenig! Zu sp?t!)这句悲鸣,适用于飞行员,也适用于飞机本身。
过时的设计如Ju 87“斯图卡”和Bf 109,因为没有成熟可靠的替代品,只能硬着头皮生产到战争后期。
喷气时代的曙光——Me 262,其Jumo 004引擎的可靠性问题,在官僚体系的迟钝和内耗中久久无法解决。
戈林,这位名义上的空军总司令,上一次飞行还是1922年!他对现代航空技术的无知和疏于管理,放任米尔希(Erhard Milch)等人去处理具体事务,却又以政治影响力不断干预,为混乱的空军规划与生产埋下了更深的祸根。
指尖的刺痛感几乎麻木。
摊开在眼前的,是一幅由技术歧路、资源匮乏、权力内斗、战略盲视和官僚无能共同织就的、注定失败的图景。
韦佛的早逝,乌德特的偏执,戈林的虚荣与无知,凯塞林的实用主义妥协,资源的天然短板……所有这些因素,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死死锁住了德国空军的翅膀,让它只能在地面部队的头顶低空盘旋,
永远无法真正翱翔于战略的天空。
发展战略轰炸机?在1939年的德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不是技术问题,是国力的鸿沟。
战略轰炸扔的不是炸弹,是海量的美元、资源和工业产能堆砌的毁灭洪流。
那是只有美国那样的超级工业怪兽才玩得起的“土豪游戏”。
德国,这个被《凡尔赛和约》抽干了血、又在资源匮乏中挣扎崛起的陆权国家,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战术空军支援陆军闪电战,在国力限制下己经做到了极致,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然而,这份“极致”,在面对一个拥有辽阔海洋保护、庞大工业潜力和坚定意志的英国时,其致命的局限性,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被喷火和飓风的火焰无情地揭露。
“战略轰炸…”我低声自语,带着一丝穿越者洞悉命运的冰冷嘲讽,“对现在的帝国来说,那不是通向胜利的捷径,而是加速失血的绞索。”
目光最终落回那份“波塞冬之吻”挪威方案上。
利用天气,精确打击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