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风雨张居正 > 第74章完结

第7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风雨张居正第74章完结

真实的历史情况是,随着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施行,白银成为赋税的标的物,才彻底成为政府财产和私人财产的象征,也最终成为全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看/书`屋?晓-税^王/ ·已~发?布_醉¢欣/璋`节`这样的货币功能反过来协调了全社会的经济生活,尤其是促使了商业活动的繁荣,并最终促使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全面呈现。

当然,我这一理解也可能比较片面,甚至不无夸大之嫌,但实施一条鞭法所产生的货币化影响那肯定是存在的。

不过,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得太早了,在他死后,一条鞭法的施行遭遇了巨大的阻碍,不久也就人亡政息了。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以银两缴税的方法却保持了下去,这对由明到清的经济生活还是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整个万历新政最遗憾的地方,我觉得就在一条鞭法上。

从万历新政的全局来看,我个人觉得张居正的整体思路,是以推行以清丈田亩和推行一条鞭法的经济改革为中心的,另外,再以稳定北部边防和实施考成法为两个基本点。

应该说,在两个基本点上,张居正以雷霆手段辅以缜密的布局,当时就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新^丸·本¨榊~占′ ~哽.欣¨最¨快?但在一条鞭法这个中心上,却有着刚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就遭遇了“人亡政息”的巨大遗憾。

我常想,张居正花费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来准备,却只有一年的时间来推行。要是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哪怕就十年,让考成法配合一条鞭法全面、深入的实行开,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可惜,历史不能假如,真正的强者也不相信历史的假如。张居正不也说了吗?该做的事儿,要趁自己活着,“务为一了百当”。(《张太岳集 书牍十二 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所以凭着这股实践精神,他居然去修长城了,而且一修还修了两条。

张居正到底修了两条什么样的长城呢?

请看下集:《大明万里长城》

第十八讲 大明万里长城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富国强兵,施行一条鞭法,使得国家财力大为增长。

从全局看,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因为张居正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二\8/看*书.徃¢ *嶵·薪`章?踕.埂_鑫!哙?国防上稳如磐石,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安定。反过来,经济改革的成功,国家财力的增长,又促进了国防力量的增强,这就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这种良性循环的开始,应该说是得益于张居正修建了两条大明王朝的“万里长城”。

长城

一条万里长城是实的。

唐代王昌龄有首组诗叫《从军行》,其中有一句特别有名,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说从古到今,边塞士卒哀怨的思乡之曲就没有唱完过,而那凄婉的秋月也一直照着这条古来寂寞的长城。

一般翻译这首诗,都只说秋月照着的是长城,那么我为什么说秋月照着的是一条古来寂寞的长城呢?

我是有根据的。

因为这首诗是《从军行》的第二首,紧接着第三首就说“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这个关城就是长城,说这地方是古战场,而且说“日暮云沙古战场”,那就透着一派荒芜的历史陈迹的味道。所以我才说,在诗人笔下,这是一条古来寂寞的长城。

别看唐代的诗人动不动就描写长城下的烽火岁月,可事实上唐代的长城基本上已经开始荒芜了。因为唐代跟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向来不错,所以整个唐代基本上没有修葺过秦汉以来的长城。到了宋代,更不用说了,两宋积弱,弱到连长城都修不起来。到了南宋,偏安一隅,想修也够不着了。所以到了明代的时候,自朱元璋起,才花大力气重修万里长城。

这个重修可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完整意义上的“重修”——重新修一条。

而且这一修就修了将近三百年,主要的工程就是嘉靖到万历年间修筑的。尤其是张居正万历新政的这一段时间,戚继光、李成梁等边将在张居正的授意下,把从山海关到北京的这段长城修得气势宏伟,极尽壮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