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23章完结

第23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23章完结

第六,吴越文化区。¨秒¨蟑\結+小,税+枉_ ^唔?错/内\容?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吴,周康王时封其后人周章于吴。春秋中期吴王寿梦时开始强大起来,春秋晚期在晋国的支持下,吴王阖闾率军攻破楚国的郢都,其子吴王夫差多次伐齐,公元前482年与晋定公争盟主于黄池。这时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王勾践乘机攻入吴都(今江苏苏州),并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国成为东南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春秋时期以吴越为代表的吴越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首先,吴越的青铜兵器在当时最为精良,以剑最为有名。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早已备加称赞,而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证明文献所记绝非虚语。例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长达55.6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上有鸟书铭文二行八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铜质精良,剑身上饰有菱形暗纹,剑格上嵌有蓝琉璃及绿松石,虽然历经二千四五百年,至今仍光洁如新、锋利异常。其次,吴越文化的青铜礼器在形制与纹饰上亦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例如鼎的三足外撇,通称越式鼎。簋为小口扁腹,双耳外侧或加镂空扉棱。尊为扁圆腹外凸,或呈鸟形。盘的双耳紧贴腹壁,成为装饰。纹饰则多为变形的兽面纹、变形的夔纹、编织纹及锥刺纹等。另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角状器、三轮盘、飞鸟盖双环耳壶等。此外,春秋时期著名的吴越青铜器还有者减钟、者[氵刀]〔dao刀〕钟、配儿钩鑃、吴王光鉴、吴王夫差鉴、吴王孙无壬鼎、吴王御士簠、邗王是野(寿梦)戈、王子于戈及攻敔〔wu吴〕王光剑等。-零·点\墈?书* `追^蕞*歆?璋+结/

第六节 列国城市的兴起

春秋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以及各诸侯国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考古发现各国的都城大多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至战国时期进一步建设,许多还沿用至汉代。

首先,1954年至1960年在河南洛阳调查发掘了东周的王城遗址,位于洛河与涧河交汇之处。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凡十二世以王城为周都;周敬王时因王子朝之乱,迁都于东面的成周,至周赧〔nan蝻〕王时又迁回王城。该城略呈方形,北墙长2890米,西墙南北两端相距3200米,南墙和东墙各残存约10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墙一般宽约10米,系用夯土版筑而成。北墙外还发现有深五米的护城濠。城内中部汉代时为河南县城所在,因而东周时期的建筑遗迹遭到毁坏。在城内南部发现两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其中北面的一处,东西长344米,南北宽182米,四周有围墙,内有长方形建筑基址,并发现有大量的板瓦、筒瓦及兽面纹、卷云纹瓦当,可能是周王王宫之所在。在城内西北部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这种城市布局与《周礼·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相符合。在城内现今的中州路一带发掘了大批东周时期的墓葬,大多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椁,葬式为屈肢葬,头向北方。!E¨Z-晓?说`旺\ -免¨沸_越·独^大、中型墓随葬有青铜鼎、豆、簠、盘、匜等礼器。小型墓主要随葬陶器,根据随葬陶器组合与型式的变化,发掘者将墓葬分为七期,年代约当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现已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葬断代分期的标尺。

其次,从1952年起在山西侯马调查发掘了晋国晚期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所迁的都城新田遗址。位于今侯马市西北郊、汾河与浍河交汇之处,由平望、台神、白店、牛村、呈王、马庄等七座小城组成,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在牛村古城与平望古城内都发现有夯土台基。其中平望古城南部的夯土台基,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约75米,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现存最高处约8.5米。牛村古城内西北部的一处夯土台基,呈正方形,每边长52.5米,高6.5米。两者周围散布有许多筒瓦及板瓦残片,附近还分布有数十处夯土建筑基址,它们可能是当时宫殿区之所在。在牛村古城南还发现了前述铸铜作坊遗址以及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发现了大量的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墓地分为若干区,可能属于有亲缘关系的不同家族。尤其重要的是,1965年在古城址东南秦村附近发现了春秋晚期的盟誓遗址。包括宗庙建筑基址和痤〔cuo嵯〕埋牺牲的土坑(&ldq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