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商周青铜文化 > 第22章完结

第2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商周青铜文化第22章完结

第二,齐文化区。¢1\9·9\t/x?t,.·c·o,m^西周初,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都于营丘。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整顿行政、军队与赋税制度,使齐国强盛起来。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一些国家打败北戎和狄人,兴师问楚罪于召陵(今河南偃城县),成为春秋时期最初的霸主。齐文化区主要包括今山东地区。其青铜器亦有特点,例如由簋发展而来的敦,春秋中期首先在这里发展起来。例如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河北易县出土的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的齐侯敦,高17.5厘米,敛颈深腹,腹旁有两个环形耳,圆盖上有四个环形钮,自铭为“膳敦”,为齐侯嫁女于燕时所作的媵器。同出的鼎为附耳平盖,这也是齐文化青铜器的特点。齐文化青铜器铭文多作长方形,规矩整齐,笔画平直,为其特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青铜器有叔夷镈、叔夷钟、[素命]〔ming命〕镈、国差[缶詹]〔dan丹〕、齐侯盂、齐侯鉴、洹子孟姜壶、公孙灶壶及国子鼎等。其中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叔夷镈,铭文长达491字,记述了齐灵公赐给叔夷莱都地方的300县以及4000徒众等史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天,禧\小~税^枉/ _勉.费?悦\黩¢又如[素命]镈,传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旁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高66厘米,口长44厘米,高大厚重。钮作双龙噬兽形,篆间及鼓部饰云雷纹。铸有铭文174字,记齐侯赐给鲍叔([素命]的祖父)299邑及鄩之民人都鄙,补充了《史记·管晏世家》记载之疏略。

第三,燕文化区。燕国为北方大国,但春秋时期的文献如《左传》、《国语》等书中关于燕国的记载很少。可是1972年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春秋事语》中有关于燕、晋交战的记载,说明当时燕与中原还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因此,1949年以来发现的春秋时期的燕国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例如纹饰亦以蟠螭纹为主。但是,由于燕国偏处北方,离成周较远;因此,保存西周以来传统特点较多。!如^蚊,惘? !免`废/岳?独.例如鼎足上部及鼎耳上端平折部分仍多饰以兽面纹。但是,以燕国为代表的燕文化青铜器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春秋晚期燕国青铜器上的人事活动纹多为狩猎纹,而不见水陆攻战纹;并且又常见兽纹与鸟纹等。这可能与燕国的地域和内蒙古、东北地区毗邻,较多地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关。春秋时期燕国著名的青铜器有杕〔di弟〕氏壶,高37.8厘米。圆形,侈口,长颈,鼓腹,圈足,有盖。颈部有两个环耳,系有提链,并与盖顶之钮相连。颈部和腹部饰有精美的镶嵌狩猎纹三道,并以三道凸弦纹相隔。在中间凸弦纹上刻有铭文41字,记载杕氏战胜鲜虞,以此壶为珍玩,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第四,秦文化区。西周灭亡时,秦襄公出兵救周有功;周平王东迁时,将西周故地分封给秦,秦国逐步发展起来。至春秋中期,秦穆公向西发展,“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但是由于秦僻处西方,因而发展较慢,其青铜器制作比较粗糙,但保存西周传统文化因素较多。例如秦国青铜器铭文直接继承西周晚期的籀书系统,形成一种规整的风格。此外,以秦国为代表的秦文化的青铜器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1974年陕西户县宋村出土的春秋初期的青铜鼎,形制为浅腹,蹄足粗壮。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青铜器有1978年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秦公镈和宋代已见于著录的秦公钟以及1923年甘肃天水西南乡出土的秦公簋等。其中秦公簋,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圆形,口微敛,鼓腹,圈足,双兽耳无珥,有盖。器及盖皆饰以蟠螭纹及瓦纹。器与盖共铸有相连的铭文105字,内容主要记载秦景公自述秦国的历史:“鼏〔mi密〕宅禹迹,十又二公……保业厥秦,虩〔xiao小〕事蛮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且其铭文是每个字单独作模,然后压印在泥范上,再浇铸而成。因此,可视为印章、封泥以及活字印刷术之滥觞。

第五,楚文化区。周成王时封楚子熊绎于丹阳,春秋初楚武王自立为王,至楚文王时始都于郢〔ying影〕,开始在江汉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