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7章完结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学术界对人类史前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出版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著作。?j\i~n¢j^i?a`n,g`b~o`o/k,.\c!o+m¢与此同时,俄国思想界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愈演愈烈,一些俄国革命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得到马克思的指导。在此背景之下,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了东方国家特别是俄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问题,深化了有关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通过研究,马克思科学区分了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进一步修正和深化了他的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著作以后,认识到亚细亚农村公社同原始氏族公社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因夹杂着私有制因素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是原生形态,是不存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原始氏族组织,而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反对俄国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西欧在遥远的过去到处都有不同程度上是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从当时来看,在印度等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存在形态。在对这种农村公社历史方位的理解上,马克思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 。由于俄国农村公社表现出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不具备的新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其所有制兼有公有和私有的双重性质,因此,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社会原生形态及其历史残留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这一概念用以表征人类社会发展最早阶段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概念是"原始社会"、"原生社会形态"。通过对原生社会形态及其历史演变轨迹的考察,马克思对当时在俄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存在的农村公社作了如下历史定位:从时间序列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的过渡物;从空间序列看,它是历史的"残迹",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并存。
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是一个以俄国为研究典型,从俄国农村公社本身固有的二重性出发,以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为前提,以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为必要条件的可能性设想。-墈?书`君¨ ?追?罪·歆,蟑*結-这一设想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为我们认识世界历史条件下各种古老的甚至原始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的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和开放性。这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当然,这一设想主要是针对当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公社是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起点、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必要条件等具体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然而,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看待这些具体论断,需要人们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新的思考。恩格斯在晚年曾特别告诫向自己求教的俄国人,希望他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
四、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