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2章完结
产阶级等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 。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的占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占有生产资料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
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较为详细地摘录了有关西欧小农所有制和土地所有制历史演变的材料,探讨了东方社会经济关系中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改造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所有制这种肮脏东西,应该成为未来的变革的基本内容"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问题作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探讨。这一探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探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未来社会公有制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容就在于:"工人丧失所有权,而物化劳动拥有对活劳动的所有权,或者说资本占有他人劳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既能"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限制","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即小私有制是相对立的,是对先前存在的小私有制的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又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的就是劳动主体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的所有制形式,亦即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为特征的社会所有制形式。当然,这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完全是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的。第二,探讨了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本质规定及在未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未来社会公有制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二是"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三是占有和控制这些生产资料的主体是"社会化的工人",即以高度的"社会性"和"科学性"为基础的结合劳动主体,或者说是"联合起来的个人"。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全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不仅社会经济形成了以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运行模式,而且社会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生产完全是为了"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在未来社会,人及其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