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完结(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10章完结
总命题下,在对"资本总公式"G-W-G′的深入分析中,对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历史条件、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作了周详论述。这一论述深刻地表明,G-W-G′运动形式是揭示劳动力商品实质的逻辑前提,而劳动力商品又是G-W-G′运动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实际基础。G-W-G′运动形式和简单商品流通的W-G-W运动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着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买和卖的过程。只有在劳动力商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G-W-G′的价值增殖才可能是不违背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经济过程。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创立,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了使古典学派陷入绝境的难题。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工人获得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原生形态。马克思正是在严格意义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起源的。
3.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探索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资本是力图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不停运动,而生产力一旦成为资本的生产力,就自然成了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其原因在于,"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马克思还探讨了剩余价值"相对量"的增大与"生产力乘数"即生产力增长倍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马克思这时还没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阐明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内在联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