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72章完结

第7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72章完结

用辽人守土之议,发端于孙承宗,而大力推行并收到实效的是袁崇焕。¨零′点~看,书+ _首^发?他不仅从实践上坚决贯彻,而且从理论上和战略的意义上详细加以论证,这是孙承宗所不及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四)选将分守要地。关外以宁远为中心,以山海关为后盾,其间中前、中右、中后、前屯、宁远、锦州、大凌河、中左诸城,形同臂指,势如联珠,各新旧城堡皆选将置兵,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辽东督师王之臣驻山海关原称经略,自天启六年三月改称督师。见《明熹宗实录》,卷64,30页。,刚刚提升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仍驻宁远。在他的手下集中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猛将,他们都是在同后金的激烈争战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以袁崇焕为代表的这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显赫军功而受到朝廷的重视,因而防御后金、维护关门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到了他们的肩上。他们忠心耿耿,勤勉任事,加紧防御建设,仅在宁远战役前后一两年内,从山海关到关外数城均建设得坚固,防御设施亦甚周全。

第四部分后金再次攻宁锦(4)

但在加紧备战过程中,关外诸将特别是在高级将领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天~禧/暁¨税′惘^ +毋¢错,内.容,宁远战役后,袁崇焕“志渐骄”,与满桂不和《明史•袁崇焕传》,卷259。。原先他们“同心戮力,共保宁城”,袁对满桂的廉洁和奋勇敢战的精神极力称道。可是从天启六年四五月开始,两人因意见不合,不能和衷共事。他上奏指责满桂:“不喻臣意,而通镇(指宁远)之人无所适从,皇皇者两月。”《明熹宗实录》,卷67。两人的矛盾迅速发展到互不相容的地步。袁崇焕参劾满桂:“言其意气骄矜,谩骂僚属,恐坏封疆大计,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明史•满桂传》,卷271。朝廷为解决两人的矛盾,拟将满桂调离宁远回京。辽东督师王之臣闻讯,急上疏,极力陈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用之才不宜置之无用之地。”恳求把满桂留下,可调到山海关,回避同袁的矛盾《明熹宗实录》,卷67。/第,一*看~书?旺! ~追?蕞\歆/漳+踕`。朝廷原则上批准了他的建议,但这引起了袁的强烈不满。第一,他不同意把满桂留下,亦反对调到山海关;第二,王在奏疏中揭了袁的短处,使袁很恼火。他计无所出,就以“体弱多病”为由,要求“乞休”,回家养病《明熹宗实录》,卷67。。接着,王之臣也“以满桂一事,意见各异”为由,不能与袁崇焕共事,申请“引退”,免致不和而坏边事《明熹宗实录》,卷68。。事情越闹越严重,弄得满城风雨。朝廷当然不会批准他们辞职,而是极力做和解的工作,批评他们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目的是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宁远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即三月间,熹宗就指出:“全辽尽陷”,“皆因文武不和,互为欺玩”,而“欺敝日甚,恢复何时?”《明熹宗实录》,卷64。他针对袁、王不和再次指出:“自辽东有事以来,皆因文武不和,致误封疆。”现在“极宜鉴不和之覆辙,破彼此之藩篱,降志相从,和衷共济”。《明熹宗实录》,卷68。还有很多大臣也都纷纷发表意见,批评督师与巡抚两臣互不相容。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熹宗把此事交由兵部讨论,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六月六日,兵部尚书王永光会同大小九卿科道百官面议王与袁的去留问题。数十人到会,共提出了八九个方案。最后,取其折中方案,即两人都得留任,但“著关内关外分任责成”,以中前所为分辖信地,关外防务属袁崇焕,关内防务属王之臣,两人各有分工,各负其责,互不相扰《明熹宗实录》,卷69。参见《明史•袁崇焕传》,卷259。。在皇帝的一再申饬下,加之重新分工,袁崇焕与王之臣都表示:“各捐去成心”,重归于好。袁又表态,同意将满桂留任,并愿与之和好。于是,朝廷正式下令,将满桂调到山海关,挂“征虏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