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71章完结

第7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71章完结

(二)兴屯田。¢叁¢叭!看′书^旺/ ?庚+鑫,嶵^全`兵法云: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进则因粮于敌,退则寓兵于农。袁崇焕以此兵法为据,主张在建城守城同时,实行兵民屯田,以减去“千里馈粮”之忧,就地取军饷,“以省运饷”,则“舆情咸顺,美利可兴矣”。其办法是,从国家供应关外驻军的粮食四十余万石中,减运十二万五千石,把它折成十万两银,解至宁远,专作买牛及耕具的经费。此事由深通屯田之法的文职一员“专董其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6。。但熹宗认为,军情紧急,不知后金何日突至,“正当厉兵秣马,严以防御,屯田事从容酌议”。《明熹宗实录》,卷71。因而这项计划被搁置起来。拖了两个月,到十一月,袁崇焕再次上疏,详细阐述屯田的必要性及与防御的关系,要求批准实行。在这篇疏奏中,他提出屯田“七便”与不屯田的“七不便”。举其要者,全辽兵食全靠天津截漕供应,而国家储备日减,不能保证供给。此兵食经由海运,河北与山东百姓很受拖累。^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兵不屯种,无家可依,亦无固守之念。此地不出粮,故食价日贵,便涌到蓟门贩运,而夺蓟门之食,致使蓟门因辽无粮受到冲击,处境困难。屯田的好处很多,例如,兵以屯为生,可以长久居此,使外籍兵变成“土著”即当地人,又无征调的骚扰,通过屯种,把那些“游手之辈”淘汰,使兵更精。屯种则有草有粮,人马足食,使一镇富强起来。城堡周围土地都开垦耕种,地与地之间,有沟有坝,有封有植,高下纵横,逼使后金骑兵不得驰奔长驱《明熹宗实录》,卷73。。袁崇焕力主屯田兴利除弊,终于说服了熹宗,表示赞许,但叮咛他“悉心区处”,免致错误。

第四部分后金再次攻宁锦(3)

(三)以辽人守辽土。熊廷弼第三次经略辽东时,在朝廷内外曾有过辽人守土的议论。但他断然否定辽人的作用,认为“辽人必不可用”《明史•熊廷弼传》,卷259。,所用兵必征调于外省。而到孙承宗时,则反其道而行之,决策“出关用辽人”,就是说,关外疆土应当由辽东本地人担负起保卫的责任。·秒_彰¢踕.小^税_蛧` `已.发^布¢罪′薪.漳*劫¢他把这一问题提到关系大明安危的高度来认识。他说:“盖安辽人即所以安天下也!”的确,在当时还没有一个人认清这一点《明熹宗实录》,卷19。。他的部将赵率教悉遵这一方针,曾招抚流亡辽人至五六万,从中“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不能从军者,给耕牛种子,大兴屯田,收到显著效果《明史•赵率教传》,卷271。。在孙承宗去职后,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土的方针,全面加以贯彻。他说,自辽东发生战事以来,从外省调募之兵,往往裹足不前,即使勉强到了前线,不但不能援辽,反为扰乱辽人。这一点,连官方也承认“自有东事以来,其贻祸最烈者无如募兵。盖招募之兵率皆市井乌合,御敌则不足,鼓操则有余,前后糜金钱数百万,曾不得一卒之用,甚者逃而为盗”。《明熹宗实录》,卷4。山西道御史毕佐周也指出,“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残辽无宁字”,《明熹宗实录》,卷4。“东人最恨客兵”《明熹宗实录》,卷4。。基于以往教训,他要求破以往成议,将外兵撤回,“即招辽人以填之”,于彼此两利,此事“不容时刻缓也”《明熹宗实录》,卷73。。袁崇焕指出外省兵不宜用是有事实根据的。这里仅举一例。据天启元年三月一份官方报告,专文谈到外省援辽将士畏缩不前的种种窘况。该报告说:“援辽诸将多迂途观望不时至”,如,副总兵管大藩等所统浙直水兵九千余名、都司张神武等统川兵五百余名、副将王光有等统京营南浙兵共二千五百七十三名,令其从海上和陆路抵山海关援辽。虽定以时限,仍违期不按时到达,朝廷不得不再下令规定日期,逾期不至者,轻者罢官,重者以皇帝的尚方剑问斩。还有浙江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