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明清战争史略第69章完结
皇太极求和的心情如此迫切,甚至达到委曲乞求的地步。.求~书·帮? \更·芯?嶵¨全\表面看,他是真心诚意的,无半点虚假。应该说,他求和是真实的,但这是他的政治需要,不仅符合后金当时的利益,也符合它的长远利益。他的谋臣对此作了深刻分析。汉官胡贡明说得好:“如果和成,非独南朝之利,实我国之利也,亦非眼前之利,实子孙长久之利也。”《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胡贡明谨陈事宜奏》。高士俊进一步指出:“我国利于和,彼国不利于和。我国和,而皇上不肯一日不观兵;彼国和,则易为因循,易为怠惰。臣所谓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高士俊谨陈管见奏》。因此,“和而成,吾坐收其利,以待天时。”也就是说,“休兵养锐以俟天命”,对后金来说,“甚为长算”《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江云深议决和成否奏》。。综合以上见解,讲和从根本上讲,对后金是有利的。首先,它为后金赢得“自固”的时间。由于停止战争,使后金获得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壮大自己。~e~z?k/s,w·.?n~e^t*其次,讲和后,双方从事贸易来往,特别是后金从明朝方面得到它所急缺的物资与技术力量,有利于增强它的实力。再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讲和后,会使明朝产生懈怠,对后金不为备,其内部矛盾则会进一步发展激化,从而削弱它自己的国力。这就不难看出讲和是后金的一项新策略,并非是它对明的政策的根本转变,不过是变换一下手法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后金求和毫无诚意可言。
第四部分后金对明的议和策略(4)
明朝始终无意讲和。在明朝方面,是袁崇焕最先提出讲和的想法的。他于宁远之役后,九月间巡历锦州等地,得到努尔哈赤去世的消息,立即向朝廷作了报告。同时他提出,“乘其位署未定,并大耦尊之时,图为之间”,欲使其内部冲突,所谓“八犬同牢,投之骨必噬”。他打算派一人前去沈阳行此计,如能成功,则“贤于十万甲兵,乘势以觇彼中虚实”。请求熹宗许以“便宜行事”。熹宗完全同意,“悉听便宜行事”《明熹宗实录》,卷71。。事后,袁崇焕解释此举的意义,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以加强关外宁、锦等重镇的防御。·墈?书,屋¢小.说-枉¢ +唔¢错/内?容\熹宗一度给予谅解,但朝廷重臣大多都反对议和。他也改变想法,说:“向日款议,虽宁镇别有深心,在中朝原未尝许。”谈迁:《国榷》,卷88。既原谅袁崇焕议和的“深心”,朝廷又不接受后金的议和要求,表明了拒绝的态度。为此,他屡下旨意,警告袁崇焕:“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明熹宗实录》,卷74。就在袁与后金互有接触,商谈讲和,皇太极派大军入侵朝鲜,朝廷大臣们纷纷弹劾袁崇焕,说后金敢于入侵朝鲜,完全是“和议所致”。袁上疏自辩,强调他正是“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当敌人侦察到这里的情况时,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已修筑完工,“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明史•袁崇焕传》,卷259。经此辩解,熹宗没有追究。袁的一番话,清楚地揭示出以他为代表的主和者们,亦毫无诚意可言,他们是将此作为一种手段,缓和后金的军事进攻,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来加强山海关外的防御。因此,皇太极无论派人、送信往来,无论词句如何谦顺,都被他扣压,不报朝廷。崇祯即位后,他对袁崇焕以讲和为策略手段并不反对,说:“朕思讲和不过是羁縻之术,质不是长策,如须要严兵固守,不然就与他战。”《明清史料》甲编。后来,崇祯态度一变,指示:“逆奴罪在必歼,屡谕严拒,不许接片字!”《明清史料》甲编。连策略手段也不讲了,明确反对议和。明朝“不肯轻和,以复仇为志”,力主剿灭后金《明清史料》丙编。。又下“须连根尽拔,方能释憾”之旨,与后金不两立。明朝君臣每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