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1913,一战前的世界第98章完结
就此观点来看,印度永远欠英国一份恩情债。`d?u!y?u-e!d~u?.·c\o/m′英国的统治根本不是英国镇压印度人的手段,说到底还是印度自我改进的工具。在这个概念里,英国与印度之间是合作的关系,或许一开始并不平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趋于极其慷慨大方的平等。近年来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将选举产生的60名印度代表引入总督的委员会,印度代表进入省议会,撤销孟加拉分治——岂不是体现了坚定不移的改革之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尽管也许只是犹疑不决的一小步。
诚然,1913年的印度,其民主程度或许还不如法属阿尔及利亚。但话说回来,英国的承诺从未像法兰西共和国那样多。对于委任统治,它提供了法律、教育、良政,而不是自由、平等、博爱。说实话,欧洲人所理解的民主难道就不会与印度的良政背道而驰吗?英国人难道没有义务保护少数群体——例如穆斯林——不被多数主义原则下的印度教教徒以极大优势压制吗?新成立的穆斯林联盟害怕印度教教徒以数量取胜,他们充分表达了对英国国王的忠诚,继而请求英国的保护。`二_八`看~书?网¨ ?耕/薪~最*快`这样一个印度人群体在军队和警察队伍中明显超过了比例——确切来说,是因为他们被视为格外忠诚的一个群体——英国人也热情地接受了他们的忠诚。即便英国自由主义者与一些印度同僚——包括1892年在伦敦芬斯伯里中央选区(Finsbury Central)当选英国国会议员的印度人达达拜·瑙罗吉(Dadabhai Naoroji)——一道批评大英帝国在印度未经改革的统治,但他们未必都认为放开手脚的民主才是答案。印度的管理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其他任何人来都不行。
英国人可以声称在印度肩负着历史使命,但谁都不会怀疑英国也因进驻印度而获得了明显的物质和战略利益。道德目的与民族自豪感——以及自身利益——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前总督寇松勋爵在1901年指出,“如果我们失去它,就将立刻沦为三流强国。?y¢a¨n~h.u,a¨l^u?o..`c\o-m+”[11]印度之所以重要,经济占了一部分原因。1913年,英国的出口依然以棉布类商品一家独大,印度依然是它最大的市场。[12]英国在印度的投资发展成了一张贯穿整个国家的巨型铁路网,反过来,印度购买的火车头和火车车厢又占到了英国这类出口商品的1/3。但同样也有政治和战略上的原因。控制了印度,就控制了印度洋,因此也就控制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海上航线。同时,控制了印度,对俄国势必进一步支配亚欧大陆的扩张也起到了先发制人的作用。此外,印度驻军的人数超过了印度自身防御所需,却是由印度的税收养着,也就是所谓的“本国费”(Home Charges)。倘若大英帝国的其他地区需要支援,印度驻军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额外军事人力储备库。最后,印度的黄金掌握在伦敦手里,补充了英国自身的积累,并确保在印度银本位货币贬值的趋势下,支付给英国的“本国费”不受影响。这里的印度银本位货币贬值是1913年皇家委员会调查的主题,委员会也得到了专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有力协助。
1913年,印度被称为帝国的宝石,仿佛仅仅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小装饰品,让英国的领地锦上添花,当伦敦人为以自身所在地为中心的帝国之庞大而感到自豪时,印度也让英国的国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助长这份自豪感的东西。把印度称作帝国的支点,或许更合适。
对大多数来自欧洲、经苏伊士运河穿过红海、之后出亚丁湾进入印度洋的旅行者来说,他们在印度的头一个靠岸处就是孟买,曾经的葡萄牙殖民地。1661年布拉干萨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带来了孟买作为嫁妆。
17世纪的孟买曾经是一座拥有一万人口的城市,一个设防的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