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1913,一战前的世界 > 第26章完结

第2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1913,一战前的世界第26章完结

20世纪之初,柏林的各个行政区都遵循皇帝的指示,建造的市政厅塔楼一个比一个高,外观一个比一个华丽,对历史的参考让整座城市有了大杂烩的特征。,求*书.帮_ /已!发?布.最?欣·璋-结·在新克尔恩(Neukölln)的里克斯多夫(Rixdorf),德国北部的诸多建筑风格融入一座模仿13世纪的锡耶纳市政厅(Palazzo Pubblico of Siena)而建的塔楼中,而科佩尼克市政厅(Rathaus)就尝试了这种趋近德国北部的哥特式风格。

数十年过去了,在柏林建起了很多使人想起哥特遗产的市政厅,以及历史英雄纪念碑,但即便如此,柏林这个欧洲首都中的后起之秀,却从未抛弃标新立异的作风。柏林城主要的传记作者之一、艺术评论家卡尔·谢弗勒(Karl Scheffler)有一句绝妙的形容,这座城市被下了“永远在变化,绝不会消停下来”(immerfort zu werden und niemals zu sein)这样一道判决。[30]1899年,身为柏林人的瓦尔特·拉特瑙也承认柏林是暴发户。¨狐?恋+蚊¢学¢ ,吾?错′内`容~的确,“柏林是城市中的暴发户,也是暴发户的城市”。[31]不过,这并没有什么丢脸的。他评论道:“德语中的暴发户指的是白手起家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柏林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它只可能成为暴发户,为了跟上城市人口增长,飞快地建房盖楼。(事实上,1911年约有6万名柏林人住在地下室。)[32]很多游客认为柏林更像是美国而不是欧洲的城市。“相比之下,连芝加哥都显得古色古香,”马克·吐温在19世纪90年代写道,“柏林的大部分看上去像是上个星期才建好的,其余的部分也只能稍微看出一抹更加黯淡的色调,像是有6—8个月的样子。”[33]柏林身上的美国气息挥之不去。1910年,卡尔·谢弗勒进一步指出,柏林不只是像美国,而且还正在美国化,德国其他地区亦受其影响,对此他的态度至少是矛盾的。[34]

土生土长的汉堡人谢弗勒写道,事实上大多数德国人对于柏林完全没有家的感觉。.暁!税!宅+ ¨首?发′柏林不是他们的城市,这种感觉与巴伐利亚人对于慕尼黑,或者莱茵兰(Rhineland)人对于科隆的感觉不同。慕尼黑和科隆都曾经是地方的政治活动中心,本身就是重要的城市,而当时的柏林还只是一个名声好一点儿的村庄。有1/5的英格兰人生活在伦敦,1/8的法国人生活在巴黎,而只有1/20的德国人生活在柏林,这些人大多来自德国东部,也就是普鲁士,而不是西部。因此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柏林并不算是自然形成的首都,而是由一批批外来者组成的殖民首都。它处在偏远的易北河东部,居住在那里的是一群“冷漠无情的拓荒者”。

最糟糕的是柏林文化生活的矫揉造作,这一点也遭到了谢弗勒的批判:“也只有柏林人可以对歌德不甚了解,却对上一个季度流行的诗人了如指掌。”由于缺乏艺术底蕴,又没有足够的创造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柏林只好用其他的风格东拼西凑,却只是囫囵吞枣,良莠不分。谢弗勒很欣赏现代主义高雅大方的简洁性,以及哥特风格的中世纪优雅。他建议《贝德克尔旅行指南》把彼得·贝伦斯最近为AEG公司设计的透平机制造车间收录进去。[35]但他认为柏林的新建筑大多不怎么样。这些建筑透露出的品位很成问题,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理念都很混乱,是借过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因此柏林的建筑师们在德国的其他地方投下了一片粗陋的阴影——“世界城市的阴影”。

但这片阴影却有一个极其特别的形式——它和皇帝本人的形象基本一致。谢弗勒写道:“皇帝和现代的柏林人一样,都怀有一种紧张不安的需求,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富有进取精神,奉行乐观主义和物质主义,拥有同样的本能、同样的表现欲、同样变化无常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筑艺术最衰败的时候产生了大兴土木的欲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