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117章完结

第117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17章完结

因此,该是将比利时拱手让人的时候了——只是为了谋求和平协商,而并不是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在这些进攻失败后(它们注定是要失败的),鲁登道夫不该如此草率地同意签署停战协议;7月15日,他们不该进攻兰斯,而应该理智地撤退到兴登堡防线。

最后,为了停止敌对状态而接受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旨在解决战后问题的“14点方案”实为失误。在得知法国的军事领导人、实业家以及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多次呼吁把莱茵河左岸从德国分离出去——而不是完全瓦解德国——并且将其作为法国的战争目的时,不管是前线还是后方,士气一定会由此而加强。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这样的提议曾经出现在诸如《法国回声报》等右翼报纸上,例如在1916年年底的信中,查尔斯·莫拉斯就曾拟定了一系列条款,呼吁彻底瓦解德国。同年,杜邦上校在给霞飞的信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计划,他不仅设想让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还提出吞并煤炭资源丰富的萨尔盆地地区以及巴登地区的两片区域(克尔和格尔默尔斯海姆),割占莱茵兰作为法国的卫星城市或卫星城市群,扩张比利时领土——这样其中立立场就会随之转变为对法国的依赖,分割普鲁士,以及将德国分解为9个州。′幻!想,姬· *埂′辛`最\筷-奥匈帝国也敲响了丧钟。就连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政府1916年10月所采用的最小限度的规划中,都设想让莱茵兰地区脱离德国,保持中立。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许多德国士兵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反抗。但如果连他们的领袖都已经迫不及待在停战协议上讨价还价,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就真是枉然了。

第十一章 困窘的战时经济

财政与战争

伯特兰·罗素曾将战争的目的定义为“以最小的代价,造成最大的杀伤力”。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可以说,同盟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全面把握同盟国规划战争的优势,我们不仅要考虑军事效率,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第九章衡量了交战国的经济状况,但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实际的破坏行动,因此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正如罗素所说,所有战争行为的终极目的是对敌人造成杀伤。因此,对战时效率的任何评估都要考虑到对对方造成的军事损失,正如对军事有效性的任何评估都必须考虑其付出的经济代价一样。`1′4~k¢a·n¨s~h!u!.,n+e!t·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将目光聚焦战时经济。

众所周知,尽管大部分国家都通过法令来规定分配物力资源,但直到战争结束,它们的经济制度仍旧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并通过物价管制来监测和控制过分畸形的经济。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全盘掌控原材料、大公司或人力资源(正如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一切都需要花钱购买。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战争财政与任何或多或少带有官僚性质的资源分配机构(正如第九章中所讨论的)一样,是经济动员的关键。

1914年以前,许多人都认为,人们无力承担这场发生在主要欧陆强国之间的战争;任何战争行为都将导致财政的崩溃。当战争真正打响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影响似乎验证了这些预言(见第七章)。1914年8月10日,凯恩斯兴奋地向贝阿特丽策·韦布说,

他坚信战争不会超过一年便会结束……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但这种财富并不能够迅速帮助实现战争目的:对于战争来说,利用资本设备生产的东西毫无用武之地。当所有可资利用的财富都被挥霍一空时——他认为这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些国家便不得不诉诸和平了。

1914年的伦敦充斥着上述这种草率的乐观。阿斯奎思向乔治·布思保证,战争“在几个月内”必会结束。英国远征军总参谋部军官阿奇博尔德·默里也信誓旦旦地对埃舍尔说,“如果诸事顺利,战争3个月后便可结束;如果事情不尽如人意,或许需要8个月;如果超过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