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116章完结

第11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16章完结

但事实上,疲惫不堪、被病痛折磨的鲁登道夫的反应过于强烈了。?s+h_u.x.i?a\n!g_t.x′t¢.-c?o_m~就像德国在开战伊始就经历了上层领导人(小毛奇)的精神崩溃一样,战争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这次是鲁登道夫。在进攻计划失败后,这位疲惫、显出病态的男人总结道,如果他仍不接受停战协议,那么德军将面临崩溃。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才是导致德军崩溃的原因。黑格坚信德国士兵“有能力成功撤退到边界并固守之”。亲历无数战争的随军牧师朱利安·比克斯特斯也赞同这种观点,并于11月7日(签署停战协议的当日)写道:

德国人采取了明智的后撤行动,看起来,我军的追赶速度难以与之匹敌。向前推进中,我们的通信状况相当糟糕——桥梁倒塌、道路损毁,我们的进度不可避免地放慢了,敌人赢得了大量时间恢复元气,重置机关枪火力点,而这让我们在前进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可能除了并没有亲历现场、亲身感受德军士气的参谋官们,其他人都认为战争至少还要持续6个月。

按下决定命运按钮的人是鲁登道夫。用恩斯特·云格尔的话说(尽管他所说的事情是关于匈牙利的朗厄马克的,但可能含有别的意味):“德国遇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他在与自己作战。.齐_盛.暁!税`蛧¨ /免¢废\越,犊~”

如果协约国的确在1918年11月的战斗中获胜,那么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士兵应当以胜利者的姿态挺进柏林,这也是潘兴、普恩加莱和其他人想要看到的一幕。但它终究没有发生。主要原因是黑格、福煦和佩塔因无法肯定他们的军队是否还有力量去完成这项庆祝。协约国的士兵们打败了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他们并没有将德国人彻底打败。相反,挺进柏林的是德国的军队,虽然结局如此让人悲哀,但他们状态尚佳。

胜利果实被丢掉了?

1918年5月31日,福煦总指挥部的英国代表团团长约翰·杜凯恩男爵向莫里斯·汉基男爵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疑虑和不安……

“他对此尤其担心,一旦法国战败,英国的人质将达到250万人。他设想法国军队被击垮并中断与英国联系的可能性,同时德国人向英国人提出控制从鲁昂经过勒阿弗尔到达敦刻尔克的所有港口作为换取和平的条件;一旦遭到拒绝,他们便会动用所有力量对英国的军队进行无情的打击。¢v!7`x`s-w′.+c,o?m/他并不认为后者能够成功地驱逐侵略者,并且认为如果英国想让战争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它将不得不考虑身在法国的逾百万名俘虏的安危。”

这并非是一位危言耸听的预言家的观点。5天后,莫里斯·汉基男爵和米尔纳勋爵在唐宁街10号举行会晤,商讨“伊普尔和敦刻尔克的撤退计划”以及“如果法国沦陷,则从法国撤出所有军队的可能性”。7月31日,米尔纳坦言,“我们永远斗不过德国佬。”

这些观点可能过于悲观,但它们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并非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同盟国击败了塞尔维亚(1915年)、罗马尼亚(1916年)和俄国(1917年),也曾险些将意大利三振出局。依此逻辑,1918年,英国和法国若要失败也并非让人难以置信;毕竟德国人已经在5月挺进至离巴黎仅40英里的地方。这一切战绩还是由一个经济资源处于落后水平的国家完成的。毕竟,德国军队在战略上的表现非常出色。

面对以往那些对德军战略的陈腐的指责,笔者在这里试图提出与事实相反的质疑:德国在战争爆发后能否采取另外的战略以保证胜利?以下便是几例。

有些历史学家曾指出,原有的奥斯陶夫玛施计划能够代替施利芬计划——前者规划了1914年针对俄国的先头密集进攻,将俄国一举击败。然而施利芬计划却并不适合闪电战,而仅仅可使德国在拖延战中保持强有力的防守地位。在这些方面,它的确行之有效。同样,德国在战争头几个月中的杀伤力遥遥领先,历史上几乎从未有一支军队在短短数周内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