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83章完结
当然,关于新闻界缺乏责任心、恣意滥用职权的观念并非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但战争似乎极大地增强了每个国家的媒介影响力。维也纳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的主要观点是:新闻媒体是战争最大的受益人,它们甚至可能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据说,就连威尔逊总统著名的《14点和平原则》也是应一位埃德加·西森先生之请起草的,而这位先生正是美国在圣彼得堡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委员。
不谐之声
然而,虽然关于双方的宣传技巧存在悬殊差异的观点为战争结果的非军事解释提供了便利,但它始终是经不起推敲的。正如乔治·韦尔所言,“每一个参战国家都在暗示自己,本国政府忽略了宣传的作用;而敌人的宣传……却更为有效。”没有哪个国家的媒体是彻底受限的,但它们的影响力也参差不齐;但是所有国家在设立审查和新闻管理机构上,效率皆不理想。最开始的宣传主要是针对中立国家,而非本国舆论。当人们试图借此来影响“大后方”时,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那么光彩:压制异议。而主要的积极目的则是推动战争债券的销量(大英帝国内)或是推动征兵活动顺利开展。!w/a.n`b-e!n!t!x-t¨.!n,e¢t?对大部分战争来说,基本上没有针对战士本身的宣传,然而毕竟正是这些人才决定了战争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欧洲大陆的媒介舆论就呈现出绝对多样化的特点。1914年6月30日,维也纳自由主义舆论的堡垒《新自由报》称,虽然需要惩治萨拉热窝的凶手,但“君主制度政策的基本目的”仍然是“荣耀的和平、毫不示弱、保卫自身利益”;7月2日,又增加了一条:“近日,一场复仇之战势在必行。”2周后,其对于国际问题仍然持有镇定而沉着的观点。“那些为了大塞尔维亚的利益……下令点燃战火的人不应出现”,它声称,并于7月16日重申了“皇室的和平态度”。甚至在它开始对塞尔维亚使用一种挑战性语调时,它仍然坚称“局部冲突不应该扩大到世界性战争的局面(7月18日)”。
在德国,自由主义报刊《柏林日报》将“大塞尔维亚问题”视为“最具威胁性、最让人担忧,并涉及我们所有人的问题之一”,这种观点独树一帜。+3+5_k+a.n¨s+h+u-.′c′o!m¢但在7月30日,它却仍然坚称,“德国人民绝对爱好和平”,并且不会在收到俄国动员的官方消息后以倡导“边界安全”为由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西德的《法兰克福汇报》也不热衷于战争,天主教报刊也同样没有好战的倾向:《日耳曼报》一贯认为德国民众“对和平的愿望压倒一切”,但《科隆报》确实在战争开始后表现出极端的“高亢的爱国主义”情绪。保守主义报刊《北德意志汇报》(传统上的官报)坚持拥护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的局部化,甚至对《柏林日报》8月1日关于战争势在必行的消极警示表示了反驳。诚然,正是德国政府的不择手段导致了这种舆论局面,当局试图利用和平的社论来粉饰其好战的行为。然而,这种手段显然已经落伍,这可能是被外交和军事事务搞得焦头烂额的政府无暇顾及,对此无法给出明确指导的结果。
英国是个独特的例外,其新闻界最初对战争毫无兴趣,甚至颇有些嫌恶。《曼彻斯特卫报》在1914年7月自信地称,“英国没有深陷(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冲突的危险,因为它并没有与任何联盟签署协约。”8月1日,该报编辑C·P·斯科特认为,英国对战争的干预将是“对人民做出的承诺的亵渎——我们承诺要提供和平的生活环境、保护弱势群体、节约利用国家资源、推动和平进程的发展”。当战争真正来临时,报刊纷纷表达了抗议,认为“在秘密合约下,英国暗地里正在做出招致毁灭的疯狂举动—&mda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