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71章完结
高涨的热情需要通过集会的形式来表达。¨幻~想′姬? ^首\发.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的难忘瞬间被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和定格:慕尼黑广场上人头攒动,从中还可以找到他本人的面孔。在维也纳,当置身于爱国群众之中时,著名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热血澎湃;当看到工人们于7月26日走上街头,请愿支持对抗塞尔维亚的战争时,约瑟夫·雷德利希也同样印象深刻。前天晚上,在柏林举行了第一次民族主义者游行;26日,游行再一次发生。在汉堡,从7月25日起,也举行了类似的聚会活动。这种情绪笼罩着战争的头几个月,运送士兵开赴前线的火车上装饰着鲜花,大批人群聚集在证券交易所门口,庆祝坦能堡战役的胜利。在《沙勒罗瓦喜剧》(The Comedy of Charleroi)中,德里欧·拉罗舍尔的英雄讲述了亲身经历置身巴黎集会人群中的美好体验:“我陶醉在其中……在一片陌生人中欢呼雀跃。”17岁的银行职员E·C·鲍威尔回忆,8月3日他从银行休假旅行回到伦敦后,发现“整个城市兴奋得不正常”。“庞大的队伍从四面八方涌来,堵塞了街道,每个人手中都挥舞着旗子,引吭高歌爱国歌曲。,齐^盛-暁?税?蛧¨ `已_发?布_最_歆?璋+截·他们就这样从我们面前呼啸着走过……我们也被卷入了这场歇斯底里的狂欢。”劳合·乔治也回忆说,“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内少见的热烈场景。”
就连那些不曾亲历这激动人心场面的人,都对这种现象做出了评价(劳合·乔治本人很不情愿随“兴奋的人群”振臂高呼,因为他们让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马弗京解放时狂欢的景象)。卡尔·克劳斯对维也纳集会的描写十分讽刺——他描绘了一位报社记者如何将一群醉醺醺的狭隘的排外者变成爱国者——但他没有否认集会的真实性。就连社会民主党党首弗里德里希·埃伯特都承认,他亲眼见到动员后争先恐后挤进火车的“自信”的后备军人,那些向他们挥别的人群同样“情绪高涨”。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观察,“特拉法尔加广场上人声鼎沸”,“我很荣幸看到男男女女为了战争而容光焕发”。-芯·完,夲!鉮*占. ,首!发.威廉·贝弗里奇同样目睹了欢乐的人群,“他们挤在轨道上,议会大厦对面的栏杆上已座无虚席,纳尔逊纪念柱的基座也是一样”。
“七月危机”期间,政客们——尤其是英国的政客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是“民意”。1914年7月25日,爱德华·格雷男爵告知英国驻俄国大使,“民意不会允许和支持我们在塞尔维亚问题上动武”,弗朗西斯·伯蒂在巴黎也持同样的立场。6天后,皮斯在其日记中记录,尽管“侵犯比利时的行为可能会改变人们的看法”,内阁还是表示,“民意显示,公众不希望我们支援法国”;格雷也曾向德国大使利赫诺夫斯基庄严地宣告了这一结果。康邦向巴黎汇报,“英国的公众舆论在事态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尽力避免先于德国进行战争动员。之后在1915年,格雷又说,他对去年7月和8月发生的事件“最深的感触之一”是,“仅凭他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制定政策,他只是英国的传话筒而已”。如果公众舆论像无数作品中描述的集结的人群那般激情洋溢,那么对于我们在上一章所提到的关于战争的五花八门的意见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对于公众的集体失控,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对其进行了解释(如果不是全盘否定的话)。当时的确有很多人参与其中,但是简单将其定义为“亢奋”或“陶醉其中&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