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58章完结
德意志帝国的过度开支侵蚀并威胁着维系德国社会和政局统一的大堤。+咸~鱼\墈¢书·王. ~首_发?商业条款在很大程度上使关税居高不下……对粮食的沉重课税使其成为关税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个,也在农民和企业家之间造成了很深的隔阂,企业家认为自己通过精密仪器生产出高价粮食,却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国有铁路的庞大资产一直被人们认为仅仅是税收工具,因此也面临压力。直接税收领域大部分已被联邦州和地方系统占据,而议会加入这一枯竭领域将使得有产阶级团结在一起,既包括帝国主义者,也有州权主义者。他们都有共同的担忧,政府对此也没有无动于衷。另一方面,以各种普遍优惠形式新增的税收助力党派中的“左翼”人士——他们本身反对军费开支,有力地加强了自身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德意志帝国的负债在过去连续13年的和平时期中翻了一番……为了满足日常年度开支而进行的周期性借债让国外投资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打破了柏林替代伦敦成为世界借贷中心的幻想。德意志帝国的信用级别已经降至与意大利平齐。!咸.鱼?看,书- _首!发/
这一切都表明,德国国内正面临一场严重的财政危机。
丘吉尔并不是觉察到德国财政弱势的唯一一人。早在1908年4月,格雷本人就曾“指出财政可能会在今后几年中成为德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德国也会因此受到束缚”。次年,正是通过德国驻伦敦大使梅特涅,格雷格外关注德国国内对海军开支的“抵制”。而英国驻柏林大使高慎也在1911年对这些关于海军开支的“怨言”发表了意见,并且在德皇试图驳斥“德国财力虚空的普遍观点”时表达了自己的质疑。《1913年军事法案》通过时,他写道,“每个阶层都乐于见到财政负担没有压在自己的肩膀上。”1914年3月,尼科尔森颇有远见地预言,“只有德国做好了继续为其军事目的而牺牲的准备,它称霸欧洲才指日可待”。
那些身在伦敦却对德国的财政内幕了如指掌的人也有着同样的思考。罗斯柴尔德对德国实力的局限性的体察非常敏锐:他于1906年4月说道,“德国政府很拮据。\微,趣,暁/税_旺~ ¢追?罪~芯,蟑¨截!”当时又有一笔帝国贷款被投放到市场上。此外他也并没有低估德国银行在1907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所面临的困难。德国所承担的压力从许多方面来看比英国严重得多,并且由于短期公共部门的借款而逐渐恶化。罗斯柴尔德对德国向外国资本市场兜售债券印象深刻,这并非英国和法国在和平时期的权宜之计。德国的财政穷途还通过1908年4月大规模发行普鲁士债券和德国预算赤字得到了充分体现。不难想象,正如汉堡的沃伯格家族一样,罗斯柴尔德同样期待德国政府寻求在限制海军建设问题上达成一致。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时,外国资本的撤离将柏林市场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在银行家眼里,德国是虚弱的,实力并不强大。
美国外交官约翰·利什曼同样对《1913年军事法案》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尽管许多人认为,德国的行为并不是被那些发动战争的潜在意图和声音教唆引起的——因为1/4的人认为即使赢了战争,德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倒退50年——德皇的行为还是在其他国家中造成了猜测和困惑。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法国和俄国的军队也有相应的发展,但人们很难理解德国政府为何会指望以剧增的累累负债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更让人不解的是,被横征暴敛的广大德国百姓如何能够温顺地向这迅猛增长的负债卑躬屈膝。
德国处于被各军事大国包围之势,必然被迫要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德国的国防事业,或者所谓的“思危”意识,如不以严重的经济骚动为代价,是不会有长足进展的……
然而,利什曼担心“一个实力强盛的军事政党”可能会“不顾政府的和平努力,将这个国家拖入战争的泥淖;在一些场合下,如果君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