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4章完结
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爆发,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人们自身的意愿。/精*武\小,税-徃+ ~首?发-甚至,在这些战前的预言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创作此类作品的意愿仍不减当年。鲁鸠于1914年年底匆匆写就了《德国间谍:一个现代故事》(The German Spy:A Present-Day Story);高蒙曾经被禁的电影版《1910年大入侵》(The Invasion of 1910)也以“如果英国遭到侵略”(If England Were Invaded)为新名获得解禁并放映。保罗·乔治·明希的《兴登堡进军伦敦》(Hindenburg’s March on London)于1915年出版,书中描绘了坦能堡战役的胜利者雄赳赳气昂昂开赴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场景。
然而,这些幻想需要被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战争先知都希望战争发生在英国和德国之间。事实上,在1900年之前的该类题材作品中,很少有人将德国视为敌人。一些作者甚至在1891年的画报《黑与白》中大胆设想由皇家暗杀行动(针对保加利亚的费迪南德王子,行刺者很显然是俄国特工)而引燃的巴尔干战争(该预言与事实惊人地相似)。\0,0/暁~税`惘. `埂.薪+最*全·当塞尔维亚抓住机会向保加利亚宣战时,奥匈帝国控制了贝尔格莱德,敦促俄国出兵保加利亚。这时,奥匈帝国背后的德国准备履行其协约的职责,调兵前往俄罗斯以支援奥匈帝国;法国也为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德国宣战以支援俄国。各股势力相互纠缠,但故事也有转折点:最初为求自保而中立的英国——中立国比利时还是遭到了德军的侵略——派出援兵登陆土耳其的特拉布宗,导致法国和俄国对其宣战。这样就促成英法海军在撒丁岛附近进行了一场主要战斗;同时,法德军队还在巴黎城外展开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战役,最终以德国的胜利和法国付出沉痛代价而告终。在路易斯·特雷西的《最后一战》(The Final War,1893)中,德国和法国密谋侵略并占领英国,但就在战争打响后11个小时,德国和法国却统统向英国投降了,英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甚至连威廉·鲁鸠本人也开始了这项“蛊惑人心”的事业,但不是将论调定在反德意志上,而是反法、反俄。他的作品《毒弹》(The Poisoned Bullet,1893)就讲述了法俄共同进攻英国的故事。+优′品,小~说/枉, ~首`发?随后,他的《情报处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ecret Service)一书中的法国秘密情报处长官加斯东·拉图什又成了反派(威胁到英国的危险人物)。
布尔战争同样成就了一批反法作品:《杜埃之战》(The Campaign of Douai,1899),《伦敦的危险》(London’s Peril,1900),《1901年伟大的法国战争》(The Great French War of 1901),《多金的新战役》(The New Battle of Dorking),《下一个滑铁卢》(The Coming Waterloo),以及马克斯·彭伯顿的《为了祖国》(Pro Patria)(皆为1900年出版)。其中有两部作品都描述了法国通过打通海峡隧道向英国发起进攻的故事。在路易斯·特雷西的作品《侵略者》(The Invaders)中,法国伙同德国,向英国大举进犯。这对让人闻风丧胆的搭档也在《新特拉法尔加》以及《死亡陷阱》(The Death Trap,1907)中出现过,但是在当时,法国已经有了背弃其盟友德国的意图,而这一主题吸引了许多法国作家,《与英国的战争》(La Guerre avec l’Angleterre,1900)的作者就是其中一位。
在德国的预测战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变化。鲁道夫·马丁在其科幻小说《从柏林到巴格达》(Berlin–Baghdad,1907)中曾大放厥词,“在1910~1931年的飞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