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11章完结

第11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1章完结

4年遇到的巨大威胁,真的足以迫使其将数以百万计、来自四面八方的征召入伍的同胞推向死亡,从而达到“消耗”德国及其同盟力量的目的?德国政府发动战争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前6章所要探讨的,我还将评估双方真正面临的(或是想象中的)“威胁”究竟有多大。

战争一经打响,这些威胁仿佛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了。正如泰勒所言,战争开始后,那些政治家和将军们开始变得惴惴不安,只顾思考着如何赢得战争。同时,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以及无意识流露出的追求轰动效应、剑拔弩张的情绪的双重作用下,报业开始倾向于打压妥协的立场,转而高歌只有取得一场彻底的胜利,才能吞并他国以及达到其他“战争目的”。本书第七章和第八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被历史学家们反复提及的“媒体号召人们响应、支持战争的煽动性力量(至少在战争初期)”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取得彻底的胜利为何如此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应当从经济层面入手。战争双方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已过度消耗国家财政和物力,只为了在战役中获得暂时胜利的一方,必将在那旷日持久的冲突中吞食失败的苦果。它们已弹尽粮绝;它们的劳动力数量——特别是熟练工人的数量——大幅度锐减,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它们供给士兵和平民的食物储备已所剩无几;它们已在国内外债台高筑,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这一切都与前线发生的事件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经济历史学家的反思内容与军事历史学家的一样丰富。然而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结论已经或应该在预料之中了,因为与德国及其盟国相比较,英、法、俄组成的阵营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第九章将探讨为什么身处如此的优势,若无美军介入,英、法、俄仍旧会败北的原因;同时对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德国的战时经济管理真是如此混乱、效率低下吗?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