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2章完结
战略是否是结束战争的关键?本书第十章将会聚焦此问题。?h′u?l,i*a?n¢w^x,.\c?o_m+在某些方面,西线的胶着状态及其他战场毫无成效的“间接行动”是军事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然而,人们在那些因缺少决定性的突破而导致的鏖战中采取的战略本身也弊病丛生。双方的指挥官都从那些煎熬般的对峙中总结出这样一个一般性目标:敌方被杀死的人数要大于己方损失的兵力。在此基础上,践行严格的军事条例、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便成了家常便饭。通过每月统计的“净阵亡人数”(一方阵亡数减去另一方阵亡数)以及其他具体的伤亡数字,战争的军事效益便得以评估。实际上,一个阵亡士兵的价值可以通过其生前理论上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敌方士兵的死亡人数来衡量。因此,评估军事效益成为了一件围绕死亡主题而展开的可怕的差事(事实上,许多读者或许已经认为我的方法非常无聊);但这种逻辑不是我的独创,而要归功于当时那些政治家和大将军。因此,很明显,同盟国在这一方面占尽了上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们为何还输掉了战争?一种可能性(在第十一章中有所介绍)是,经济和军事效益需要相互结合。?0?4?7^0-w·h′l/y..~c!o-m¨换句话说,真正重要的可能不是哪一方损失的人数比另一方少,而是需要衡量我方杀掉一名敌军所付出的代价。但这样也丝毫无助于解决问题,因为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同盟国仍旧是占上风的一方。
为了揭开德国失败的原因,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那些虽然受了伤或被俘但却没有丢掉性命的士兵。在俘虏问题上我也做了一番研究。因为尽管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命运比那些牺牲的或身受重伤的战友要幸运得多,但从他们上司的立场上来看,这一部分被俘的人却统统被归为阵亡者的名单了。在某种意义上,战俘所造成的损失甚至要更大一些:他们还活着,因此便有可能效力于敌方或成为敌方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统计一方的伤亡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影响时,比起伤者,我更倾向于关注被俘虏的士兵,因为许多伤者之后仍然可以重返战场。然而这样一来反倒会出现一些更基本的问题:个体的情感问题。·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如果堑壕中的惨烈状况与那些反战文学所描述的毫无出入,那他们为何还要继续去送死呢?这些可怜的人为何不选择逃跑、叛变、投降呢?这些问题是第十二、十三章所要探讨的。
最后,缺少了关于战后和平局面的评价,对这场战争的分析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战争的确给那些声称自己已经从中醒悟过来的人以当头棒喝,但《凡尔赛和约》——暂且不说胜者在巴黎郊区签署的其他条约——是否成为战后和平的温床中滋生的寄生虫呢?我在第十四章将做出解释。
读者会注意到,在提出上述问题时,我经常试图想象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事情将会如何发展,并指出了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情况。的确,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探索和想象战争的另一个面孔和结果。假如英国1905年没有在帝国问题和之后出现的欧陆问题上向法国、俄国做出让步,会产生什么后果?假如德国1914年加强了防御能力(实际上,它完全有能力这样做)会怎么样?假如某些内阁大臣所期待的事情变成现实——英国在1914年8月没有插手战争,事情将如何发展?如果法国军队在马恩河地区没有对德军进行有效控制(考虑到法军的伤亡人数如此巨大,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呢?假如英国保存整支远征军的实力用来对付土耳其,能否成功占领加利波利?假如俄国人能够更加理性地行事,它会不会与德国人私下和解?再比如,如果1917年的英法军队中出现叛乱了呢?假如德国人没有卷入无休止的海战,或是没有采纳鲁登道夫1918年提出的进攻策略,会不会不至败北?假如1919年强加给德国一个更严厉的惩罚,抑或是一个更仁慈的条约,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分别会有什么影响?就像我经常说的,这些与事实相悖的问题可以在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理解:一则可以重现当时决策者的优柔寡断,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仅仅代表一连串的未知的可能性;二则可以评估当时的决策是否是最佳的。总之,我的论述表明,当时的决策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第一章 军国主义的幻想
纷至沓来的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