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10章完结
许多英国政治家在他们的回忆录中申辩道,英国之所以保护中立的比利时免受德国的侵略,是出于道德考量,履行已签署的协约。`晓/说^C′M\S· +唔*错~内.容`1914年时,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阿斯奎思用在公立学校操场演讲时的口吻表示:“当一个恶魔准备攻击、蹂躏一个对它丝毫没有做出挑衅的受害者时,作为受害者的同胞,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劳合·乔治对此表示赞同。之后,英国介入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保护中立国比利时的说辞便被历史学家们接受了。
然而对于格雷和丘吉尔来说,另外一种解读显然更为重要:英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和独立,是不会允许法国被德国的侵略所击垮的”。丘吉尔说,一位“洲际暴君”正在“觊觎整个世界”。在其回忆录中,格雷也持同样的观点。“我们需要刻不容缓地团结起来,加入到战争中去,”他回忆道,“因为比利时危在旦夕。”“但依我个人的直觉,我认为我们实际的目的是要去帮助法国。?艘^嗖·暁`说^徃¢ ¨埂*欣?最,全`”如果英国袖手旁观的话,“德国的铁骑……将会踏遍整个欧洲大陆和小亚细亚,因为土耳其人将会站在德国人那边。”“绥靖意味着被德国支配和管辖,意味着法国和俄国的沦陷,意味着被孤立,意味着要同时被希望或不希望参战的焦虑的人们所仇视,最后,意味着德国在整个欧洲的肆无忌惮。”K·M·威尔逊认为,这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解读胜过对比利时命运关心的说法,后者之所以被政府所青睐,是因为政府需要慰藉内阁成员的良心并排除异己。而最重要的是,英国介入战争、保护法国和俄国、阻止“敌对政权攫取对整个欧洲的统治权”只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人都赞同这种观点,比如戴维·弗伦奇,保罗·肯尼迪在《英德对抗之缘起》中也有论述。在特雷弗·威尔逊看来,德国“正在谋求欧洲的霸主地位,英国因此就不可能独立”。+p?i?n_g+f,a¢n¢b_o~o.k!.~c_o^m,
英国历史学家持有这种观点或许并非全然出乎人们的意料。那时,关于战争的最为装腔作势的解读便是如下观点: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和击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他们“尚武”的文化传统。德军在比利时的凶残行径便是铁证。这种观点不仅被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大肆宣扬,同时,它也迎合了战争本身的残酷以及人们对它的厌恶感。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学者也赞同这种观点,于是德国人一直遭到谴责。但弗里茨·菲舍尔1916年出版的《争雄世界》(Griff nach der Weltmacht)却让人觉得颇为不可思议:该书认为,德国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不谋而合。对于其同时代的保守者来说,这种思维无疑具有强大的颠覆性。但是对英国的读者来说,它仅仅印证了那句古老的假设:德国想攫取“统治世界”的霸主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想要成就这一“霸业”,则必须以牺牲英国为代价。然而对于德国历史学家来说,这种“持续性理论”不仅意味着再次搬出《凡尔赛和约》中的“战争罪”,且更严重的是,它有力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1933~1945年所发生的一切是由来已久的偏离美英集团准则的行为的集中爆发,从现代德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严重的异常行为。“Alles war falsch”——一切都是错误的,甚至包括俾斯麦帝国。上述理论是菲舍尔在当时的波茨坦东德档案馆中发现的;乍看上去,西方的批评家们认为他是在拥护马列主义阵营。然而,他的调查研究却更为深刻地影响了西德那些年轻的历史学家。他们认为,这种观点为埃卡特·克尔20世纪20年代的观点进行了平反,克尔明确地指出1914年战斗打响前德意志帝国已弊病丛生。菲舍尔本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