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战争的悲悯 > 第9章完结

第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9章完结

此外,用天气来做比喻的情况也很常见。`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丘吉尔就以“连空气都变成了怪脾气”来比喻战争;格雷也对天气进行了“指责”,那“惨淡的、让人浑身备感不适的怪天气”。有意思的是,一位德国老兵在他的回忆录里也使用了相似的口吻对战争做了比喻:

如果从孩提时代的感受来看,这样的天气颇似顽疾般难熬,而我现在却认为它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巴尔干地区正沉浸在一片灼人的闷热中,那是飓风来袭前的信号,天空中不时骤然出现一道道强光……之后发生的巴尔干战争为欧洲紧绷的神经吹来一缕清风。再后来的时日就像压在人们胸口的梦魇,让人如发烧了一般狂躁暴怒。由于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感到持续焦虑,这种躁动竟变成一种渴望:让那脱了缰的命运自由驰骋吧!一时间,一道强有力的闪电冲向地球,风暴恣肆。来自天堂的雷声中混杂着战役打响的轰鸣。

上文节选自希特勒《我的奋斗》(Mein Kampf)第五章的内容。

我们很容易理解某些政治家(如希特勒)为何用自然灾难来比喻战争,与其说战争造就了他们,不如说就是他们发动了战争。,衫?叶`屋? !首~发+当战争逐渐成为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时,这些大自然的比喻可以生动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客们的托词——因为他们声称这种力量没有人可以阻止。格雷就曾明确地指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事实上,早在1915年5月,他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时他承认,在“七月危机”期间,“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局面”,“他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力量”。“我曾扪心自问,”他在1918年4月称,“我问我自己,是否能通过预言或智慧来阻止它的发生,但我逐渐意识到,没有人有能力抗衡它。”贝特曼在两个月前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是否可以让这场战争以及我的行为悬崖勒马。”不言而喻的是,他对此也根本束手无策。

一些历史学家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量的比喻也颇为称道,并将这种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三¨叶′屋? -追_蕞+欣′章?截_霍布斯鲍姆就曾把战争的爆发比喻为一场大火、一场暴风雨;巴尼特把英国政府比作“一个乘坐木桶想要穿越尼亚加拉瀑布的人”;诺曼·戴维斯生动地把战争看作由于地球板块移动而造成的地震。

当然,即便不借助这些比喻,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场战争是场不可避免的灾难。死脑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对奥地利前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出于“为生存而战”的“伟大原则”,“世界大战的灾难基本上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抗拒的”。德国有些历史学家在“一战”结束、“二战”尚未爆发期间成为地缘政治理论的拥护者。这种理论认为,德国“位于欧洲正中间”,被其他国家形成了包围之势。因此,德国必须在俾斯麦的“临时应急措施”和威廉时期的“防御性战争”中做出选择。除了德国,也有不少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赞成那些客观或系统的理论。美国人西德尼·费详细阐述了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关于“战争由国际体系出现的裂隙和瑕疵导致(各个盟国由于契约的签订而被绑在一起,并且之间缺少独立的仲裁机构)”的理论。还有一些人是列宁主义的忠实拥趸,他们认为,战争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敌对势力——资产阶级受利益驱使迫害欧洲工人阶级的结果,这完全颠覆了战前左派人士如卡尔·考茨基和J·A·霍布森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者太过精明,以至于不会蠢到把自己送上毁灭道路的地步。这种观点仍然有一群拥戴者,并成为了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