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6章完结
萨松的谴责同样能够在其他国家找到共鸣。-E+Z.晓,说?王* +已-发·布¨最~新¢蟑+截¨亨利·巴比塞的《火线》(Le Feu,1916)——截至战争结束,该书达到了30万册的好销量——揭示了法国人对西线战事的反感心理,能够超越它的只有亨利的政敌路易斯–费迪南德·赛林的作品《暗夜旅程》(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Night,1932)了。1936年,罗杰·马丁·杜·加尔出版了《1914年夏》(The Summer of 1914),这本书成为其长篇巨著——《蒂博一家》(The Thibaults)(书中,主人公雅克·蒂博由于1914年8月在法国和德国军队中散发反战题材的印刷品而被杀)精彩的收尾卷。这本书问世后,作者曾致信一位朋友:“任何事都胜过战争!任何事!……任何磨难、任何奴役,都无法与战争相比……”
所有关于反战题材的小说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人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该书拥有英语和法语两个版本,出版后遭到疯抢。-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但雷马克并不是魏玛时期德国唯一的反战作家。早在该书出版的前一年,路德维希·雷恩的作品《战争》(Krieg)、奥地利作家安德里亚斯·拉茨科的《战争中的人》(People at War,1917)以及阿诺德·茨威格的《格里斯查中士之案》(The Case of Sergeant Grischa,1928)就都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在维也纳,人们将那些充满智慧的批判写入剧本并搬上舞台,如克劳斯1915年开始动笔、直到1922年5月才完成并出版的《人类的最后时光》(Last Days of Mankind)。美国人同样热衷于回忆、反省这场战争。对于美军飞行员埃利奥特·怀特·斯普林斯来说,这场战争就是“一场浪费人们精力的荒诞不经的喜剧”。
人们同样用画笔来描摹这场罪恶战争的可怕场景。保罗·纳什试图通过其笔下怪异、泥泞的景象——如《梅嫩街》(The Menin Road,1919)——来“收回那些推动战争的命令,并摧毁发号施令者的邪恶的灵魂”。!微′趣+晓+税-网. +唔_错~内?容′马克斯·贝克曼决定放弃虽然短暂却让他身心都饱受摧残的戎马生涯,转而成为一名艺术家。这一转折以他那些刻画受伤战友的作品为标志,这些画作在风格上类似于那些鲜为人知的法国“伪画家”。乔治·格罗斯的作品与他作为一名志愿军的特殊经历不无关联(最后他本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风格怪诞的卡通作品《信仰治疗师》(The Faith Healers,1918)讲述了一位军医把白骨当成现役军人的荒谬事。从今天看来,那些灵感来源于战争的前卫画作仍发人深省。还有什么能比乔治·勒鲁的《地狱》(Hell,1917~1918)更让人对战争心生厌恶(该作品刻画了在泥土、浑水和浓烟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法国士兵和时隐时现的尸体)?还有什么能比马克斯·斯莱福格特的《母亲》(The Mothers)更让人悲恸欲绝呢(作品中,无数的女人俯身在一个无边无际、满是尸体的堑壕边高声恸哭)?
英国近代虚构文学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最能够体现这场战争的罪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便是帕特·巴克1990年的三部曲:《再生》(Regeneration)、《门里的眼睛》(The Eye in the Door)和《幽灵之路》(The Ghost Road)。实际上,巴克试图通过塑造一个双性恋、出身贫寒而又愤世嫉俗的虚构形象—&mdash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