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战争的悲悯第5章完结
第一位试图以科幻文学形式对战争进行批判的人是H·G·韦尔斯。′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在他1916年的作品《看透一切的布瑞特林先生》(Mr.Britling Sees It Through)中,他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过去为何而战?我们现在又为何而战?有人知道吗?”两年后韦尔斯说,这场战争已经沦落到仅仅是“无畏、丑恶的拼命和浪费”。两位女作家阿格尼斯·汉密尔顿和罗丝·阿拉提妮分别在1916年和1918年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她们的反战意图。D·H·劳伦斯在1916~1917年针砭时弊,指出了战争的“暴力、不公和毁灭性”,并预言“枪林弹雨将彻底摧毁这个世界”,这场战争已经“碾碎了正逐步成长壮大的欧洲文明”。
甚至有许多媒体人和宣传家在战后都改弦更张。不同于战时报道,前战地记者菲利普·吉布斯在其1920年出版的《战争的真面目》(The Realities of War)一书中写道:
当人们流血牺牲,当投机者伺机牟利,当愤怒的火焰通过动员晚宴以及宣传演讲被疯狂煽动,我们的童年便注定充满杀戮和血腥……现代文明在燎原战火中毁于一旦……只因为被他们的政府、他们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媒体点燃了仇恨之火,这些同样进行虔诚祷告、同样向往美好人生、平日素无恩怨的人们之间竟展开着一场惨烈的屠杀。*a\i′t^i~n/g+x^i^a`o^s·h¢u~o^.^c\o!m*德国的士兵痛骂将他们推向死亡的军国主义。英国的士兵……回视他们的阵地,幡然醒悟……原来,秘密外交将下层贫苦百姓的生命玩弄于股掌之上,将他们强行置于战争的阴霾之下;原来,那些表面上痛恨德国军国主义的统治者……仅出于击败对手的野心;原来,人们可以变得如此愚蠢,去憧憬那场如同光荣的冒险一般的战争……
幡然醒悟的人不止吉布斯一人。在哈罗德·贝格比眼中,战争已然成为“屠夫的屠宰场,丧心病狂的杀戮和残虐,肮脏的狂暴者的狂欢,是世人未曾经历过的悲剧”。
如塞缪尔·海因斯所示,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虚构文学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福特·马多克斯·福特《队列之末》(Parade’s End)中的主角克里斯托弗·蒂金斯正是由于国内阴谋家的背叛而颓废、堕落的英国精英阶层的一个缩影。/午¨4^墈·书\ \庚_歆\醉?快+弗吉尼娅·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一书中描述了另一类战争受害者:自杀的退伍士兵塞普蒂默斯·史密斯成为那些“陡然如释重负”的人的典型。在那些心灰意冷的人眼里,战争已然让世界失去了理智。
让人震惊的是战后的阴郁氛围已弥漫整个知识界。就连诸如约翰·巴肯——他的战时著作《绿斗篷》(Greenmantle,1924)成为“沙漠枭雄”神话的先驱——这样咄咄逼人的激进作家都无法幸免于难。在他的《俘虏王子》(A Prince of the Captivity,1933)一书中,那位奉行禁欲主义的主角——战争英雄亚当·梅尔福特努力在战后那个更为密不可分、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为其强迫症一般的自我牺牲的勇气寻找用武之地。然而这次,巴肯不得不说服自己,这场战争不会这么简单。就连那些没有亲自上过战场的年轻作家也加入到批判大军。刘易斯·格拉西·吉本的《苏格兰人的书》(A Scots Quair,1932~1934)中的关键事件便是对女英雄克丽丝擅离职守的丈夫尤恩的处决。C·F·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