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54章完结

第54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54章完结

十六国官制虽发生了扭曲变态,但其架构,大致仍以汉晋制度为本,例如诸公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三省制度,地方州郡县制度,以及用于等级身份管理的军号、封爵及散官制度等。!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其公文及户籍制的建立,西北地区出土的文书能够提供证据。察举考试是一种面向士人的选官制度,然而十六国很多政权都有察举。前赵的刘曜,曾命令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并亲自在东堂加以策问。后赵石勒,设有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及计吏等察举科目;对秀才、孝廉科还要考试,考在上第者拜为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前燕、前秦、南燕、北燕、后凉、北凉、后秦等政权,也有类似的情况。北凉的举孝廉和西凉的举秀才的情况,还能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看到。比如,一份《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的残件,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一份古代考卷原件。

尽管十六国是个狼烟四起、烽火连绵的时代,但统治者并未遗略文教。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南燕等都有学校,其学生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后秦之主姚兴,让儒生在首都长安立学教授,诸生自远方而来的成千上万。~优+品*小-税~旺* ′追?蕞?新+璋-洁,石勒、苻坚、慕容皝、姚兴、慕容德等异族君主,都有亲临考校、黜陟任用的记录。作为对比,东晋的国家学校不过百十学生,而且时有时无,管理松散,还出过学生放火烧校舍的乱子。东晋文化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但在国家学校的规模上,十六国反胜一筹,这真是让人惊讶。后赵设有经学、史学和律学等专科学校,史学之独立为“学”,竟有羯人石勒之功。“史学”一词,至今仍然被史学家们使用着。清人李慈铭十分感慨:十六国“虽旦夕小朝,兵戈云扰,而文教之盛,转胜江东,岂非盗亦有道者欤?!”“盗亦有道”的说法,自属大汉族主义的偏见;至于“文教之盛,转胜江东”之说,若从国家学校的规模看,并不是空口无凭。

江左的专制和法制趋于低落之时,十六国的法制却在筚路蓝缕、逐步建设之中。石勒制定了《辛亥制度》,让续咸、庾景担任律学祭酒,还让第二个儿子石弘跟着续咸习律。王猛帮苻坚治理前秦,“明法峻刑”,使苻坚有了“今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之感。¢墈^书+屋- /最+欣¨章~踕?庚^薪′快·后秦之主姚兴在长安建立律学,让郡县散吏来京进修法律,成绩好的回郡县担任法官。面对这类事实,吕思勉先生称赞说:“其重视法学,转非中国之主所能逮也!”南燕慕容超,也曾议定《燕律》。五胡政权虽不乏混乱暴虐,同时也孕育“天下有法”、“天子为尊”的因素。

十六国政权努力汉化,继承汉晋的政教遗产,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北方,不可能变成西欧中世纪的那个样子。北魏的政治发展上承十六国。百年来的政权建设,到孝文帝时就孕育出了一个汉化改制的高潮。

十六国墓壁画中戴进贤冠的官员

在政治体制上,孝文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组织架构,实施了俸禄制和考课制,修订《魏律》,实行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三长”是政权的基层编制,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改革还深入到了文化层面。鲜卑族的语言、姓氏、服饰、风俗,是构成其民族特性的基本要件,而孝文帝决意抛弃之,转而采用汉语、汉姓、汉服和汉俗,等于“全盘汉化”。为便改革和谋求发展,孝文帝还把首都由代北迁至洛阳,这曾是魏晋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南北朝首都的空间距离缩小,双方的制度差异也大大缩小了。

北魏方山文明太后冯氏永固陵孔雀石雕

改革令北魏进入了一段盛期。王朝着意“文治”,汉族士族的地位明显上升。南迁洛阳的鲜卑显贵习惯了洛阳的繁华奢靡,其子弟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国家教育者,还大大加速了汉化,有人的诗赋经史水准甚至超过普通汉人。但没跟上“汉化”时尚的鲜卑武人,未免在政治上黯然失色了。孝明帝时,有汉族官员企图“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结果激起了禁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